田间麦秆“蝶变”工艺品

2023-03-24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汲士玲

 p53_b.jpg

麦秆在申仁兰(左)手中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在黎城县程家山镇北流村,不起眼的小麦秸秆经过一双巧手上挑下掐、编织缠绕,不一会儿就变成一个憨态可掬的小猪。

  走进申氏麦秆工艺编织作坊,传承人申仁兰正在忙着赶制工艺品,墙上挂着编织好的绣球灯、莲花灯、玲珑灯和各种饰品摆件等工艺品。一件件麦秆工艺品构图精巧、色泽鲜亮、栩栩如生。

  “咔嚓”,锋利的剪刀从上至下将麦秆剪开,发出清脆的声音。“采用最常见的麦秆作为原料,从构思绘图,到手工创作,经选料、分类、浸泡、编织、缝制及装饰等十多道工序完成。”申仁兰拿起编织好的小船,详细介绍制作工序。别看麦秆普通,它本身的光泽和质地能让作品明暗有序。编织的作品经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制作出各种形状,既有花瓶、小动物等小型作品,还有符合本地特色的大型景观灯,极具观赏价值。

  一把剪刀、一瓶胶水,还有长短不一的麦秆,成了申仁兰编织的全部工具和原料。受家庭熏陶,申仁兰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技艺。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学着母亲的样子,用刻刀小心翼翼地划开一段段麦秆,再用剪刀剪成各式各样的形状,最后拼接成不同的造型和图案。随着手法越来越熟练,申仁兰逐渐掌握了技艺的精髓,并融入自己的想法,实现了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编织出了篮子灯、西瓜灯等新作品。

  作为传承人,申仁兰不仅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责任,而且还提升了麦秆编织在本村的影响力。在她的带动下,有十余名妇女学到了编织技艺。由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麦秆编织的工艺品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度在长治及周边地市热销。

  村民王彩丽笑着说:“家里平时有忙农活的、外出打工的,剩下我们这些在家的老姐妹们聚在一起编麦秆,大家有说有笑,挺好的。”

  “麦秆工艺编织取材于田野间的麦秆,选料非常考究,必须手工收割。”申仁兰介绍,自己用的麦秆都是在本地种的。每年麦收时节,她就会去麦地挑选合适的麦秆,收割后把麦秆掐成长短一样的小杆,放入锅中煮上一个半小时,煮好的麦秆放入冷水至完全冷却。经过这个过程,麦秆就会有很好的韧性,接下来工序中的弯、折等都不会折断或者开裂。

  目前,申氏麦秆工艺编织的工艺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一些文化广场及展示会上也经常陈列展览。在首届长治技能大赛中,申仁兰荣获特色技能展示铜奖。2022年,申氏麦秆工艺编织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谈及今后发展和传承,申仁兰满怀信心:“我要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作品,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传承和发扬这门传统手工艺。”(李盼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