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议政献良策 凝心聚力促发展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2023-03-31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市政协委员郭伟:明确方向加强示范 全产业链推进氢能开发利用

 

p64_b.jpg

郭伟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我市在全产业链推进氢能开发利用方面做了积极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上游氢能供给体系不够完善、下游应用示范场景单一、产业链上核心配套项目不足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要明确我市氢能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打造氢源供应基地,还是氢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小镇,还是利用交通区位优势打造跨区域联合零碳智慧物流运营体系,以便于在重大项目引进、配套政策优惠等方面有所倾斜。二要突破省市区域限制,打造跨区域联通氢能高速公路示范,充分利用我市交通枢纽区位优势以及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融入河北邯郸、河南安阳等氢能示范城市群的路径和方法。三要加快加氢站规划建设和交通领域示范推广。加快加氢站的规划建设和行政审批手续办理进度,推动氢能开发与供给体系建设;同时在已开展氢燃料电池重卡短倒运输示范应用的基础上,谋划开展县域公交车、物流配送车、环卫车等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试点布局。四要积极推进关键核心配件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充分利用我市装备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研发企业和项目的引进落地,打造集研发、国产化生产、标准化制定及检测一体化的产业核心环节集群地,为我市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市政协委员牛晓红代表九三学社长治市委会:强优势塑品牌 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

 

p65_b.jpg

 牛晓红

 

  长治市是重要的中医药发祥地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优势区。近年来,我市相继成立了中医药强市领导小组、召开了中医药强市大会、出台了建设中医药强市实施方案等,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营造了浓厚氛围,但与建设中医药强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为此建议,一要加强领导,强化政策体系支撑。持续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税收、土地供应、奖励扶持等方面,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产业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大资金支持。二要搭建平台,加快优势资源整合。尽快建设中医药园区平台,完善园区功能配套设施,聚集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市级中医药产业基地(园区);充分利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大健康云网络平台,加快整合中医药、新医药等优势行业商务平台资源,加快组建行业协会,提高长治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三要引育人才,强化专业智力支持。要将中医药产业类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加快引进一批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军型人才来我市投资兴业。四要发挥优势,打造上党中药材品牌。深入挖掘中药材生态价值、健康价值、文化价值,培育以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上党中药材品牌,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促进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常委杜冬冬:抢抓机遇发挥优势 推动数实融合发展

 

p66_b.jpg

杜冬冬

 

  长治市是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近年来,在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数字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多源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不足、数字化运用效率不高、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匮乏等短板。

  为此建议,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积极申报国家数字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全面推动我市数实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布局煤炭、钢铁、焦化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推动安全可靠的工业网络应用。努力提升数据价值化水平,加快培育我市工业软件产业化,把海量工业数据资源转化为强大生产力、把数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力支持规上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标杆。尽快完成公共数据完整归集、公共数据按需共享,建成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大数据资源平台,建立数据共享需求管理的动态更新机制。建设“新能源+大数据”融合运营平台,发展新能源数字化运营系统、大数据中心等能源互联网和智慧用能新模式,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引进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强化数字经济领域应用型人才供给。

 

  市政协委员魏俊英代表政协长治市上党区委员会:强化特优农产品品牌建设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p67_b.jpg

魏俊英

 

  我市是全省农业大市,也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省级特优区之一。但许多富有特色、品质优良的农产品还没有叫响,特优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还不强。因此,强化特优农产品品牌建设,助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为此建议,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农业农村局负责、有关部门参加的特优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联席推进机制,将特优农产品品牌建设纳入政府乡村产业振兴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二要实施品牌培育计划。鼓励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依托“沁州黄小米”“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把上党小米、上党党参打造成最具价值的区域公用品牌。以上党高粱等17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着力做优做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三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方面,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品牌培育和创建中的主力军作用,打造一批品牌农业企业,支持规模农业企业实施品牌化经营;另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推进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四要强化农业品牌营销,建立全市特优农产品品牌名录,积极筹划国际性、全国性的大型特色农产品交易活动,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加快组建特优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大力培育一批农业特色小镇。

 

  市政协委员张阳平代表市科学技术协会:加强科普阵地建设 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p68_b.jpg

张阳平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推进科学普及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与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综合性科技馆建设滞后、科普教育基地投入不足等短板。

  为此建议,一要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市级科技馆建设。将科技馆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完善科技场馆设施,为我市科学普及搭建新平台。二要联动开放,提升科普基地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整合全市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基地联动开放活动,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开放示范活动平台,建立科普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推动科普资源共享,扩大科普服务受益群众覆盖面。三要加大投入,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打造市、县、乡三级科普服务体系,注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等建设科普教育阵地,建立完善城乡社区科普协会、科技志愿组织等组织载体,加大专业科普人员和科普志愿者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科普传播和科技志愿服务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四要突出亮点,打造特色科普活动阵地。通过开展科普宣传、科普讲座等特色宣传活动,不断提升科普教育基地的服务化水平。同时,加强科普基地的认定和遴选工作,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为推动我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市政协委员宋淑琴:提信心优服务激活力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p69_b.jpg

宋淑琴

 

  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政策、创优环境、招商引资等,全力支持民营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创业、发展壮大。然而,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部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要强信心、稳预期,激活发展“引擎”。牢牢抓住当前经济活动加快恢复的窗口期,出台更有含金量的政策,加强各类政策的全面及时精准解读、宣讲和培训;坚持落实好“领导包联”“入企服务”等制度,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建立健全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机制,激活民间投资,撬动经济发展。二要创环境、优服务,厚植发展“沃土”。打造市场更满意的政策环境,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打造支撑更有力的要素环境,强化水电路气讯和土地等要素保障,构建指挥一体、步调一致、保障有力的要素供给体系;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全政策体系,破解突出问题;打造预期更稳定的法治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严查各类破坏营商环境行为;打造亲清更统一的政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三要重创新、促转型,强劲发展“动能”。坚持抓大与扶小并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数字与实体齐抓,推动民企数字化转型,建立实体经济和数字化服务融合发展平台,形成实体产业与数字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坚持育才与引才结合,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市政协委员张涛: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p70_b.jpg

张 涛

 

  当前,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对城市周边地区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集中表现在人口空心化、土地空置化、产业空洞化、文化空虚化等方面。

  为此建议,一要加强顶层规划,科学定位农村功能。要科学把握农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特征,基于农村功能的分类识别和定位,精准开展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和搬迁撤并等。二要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在人居环境上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调整教育布局,健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保障农村教育质量。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打造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础、乡镇一级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三要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农民职业尊严。推动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展农村发展空间。加大农业技术装备、劳动力、组织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变革,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转变,全面提升农民职业形象,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四要弘扬农村文化,树立乡土文化自信。优化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充分挖掘和保护农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发展创意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各类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农文旅、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业态。

 

  市政协委员高鹏:创优人才发展生态 夯实人才强市根基

 

p71_b.jpg

 高 鹏

 

  人才是第一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意义。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但人才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壁垒等问题仍旧存在,与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为此建议,一要创新招引渠道,促进人才发展良性循环。理出人才需求清单,加大待遇保障力度,创新引才方式,精准招引急需紧缺人才。抓住北京对口长治帮扶革命老区和东部产业集群转移的政策机遇期和市场窗口期,突出“人才+产业”“人才+项目”导向,吸引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产业导向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要完善人才布局,破解困扰人才工作难题。以重点行业领域、重点机构、重点平台、重点人才群体为关键撬动点,建议与转型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以市场需求推动人才市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人才服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为抓手,实现资源整合,完善人才集聚。三要做好服务保障,构筑稳固人才支撑体系。细化人才政策,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检查评估,把服务保障落到实处;打破政策壁垒,瞄准痛点难点,形成问题清单,以强措施、硬办法逐个解决;引入市场化评价机制,构建市场、用人主体、专业组织联动的多元评价模式。四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尊重人才浓厚氛围。加强人才工作的宣传报道和示范引领,积极营造倾心引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的社会氛围。(赵婧 李瑞 牛惠 郭嘉 )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