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长治
——市政协委员热议绿色发展
2023-03-30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
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 杨飞
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刘保利
市政协委员、市水利发展中心 武举国
市政协委员、潞安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景晨
坚持以减污降碳扩绿为路径,着力建设美丽长治。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坚持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共享绿色福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减污降碳扩绿为路径,着力建设美丽长治。一项项扎实有力的措施、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让委员们备受鼓舞、倍添信心。
委员们表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奋进新征程,勇担新使命,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长治。
“双碳”目标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被赋予新使命,气候投融资进入“快车道”。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我市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先天有优势、工作有基础、发展有需求、融资有实践、效果有保障,对我市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以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为契机,做牢项目支撑,围绕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梳理、筛选和建立项目库;做实试点工作,推动新能源供给消纳、碳汇开发、高耗能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散煤治理等工作;做出示范成效,通过衣食住行领域的减碳行为,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腾出生态环境容量,承载经济社会发展增量。”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杨飞说。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要在保护、盘活、提升上下功夫。”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刘保利认为,首先要加强森林管护,以林长制为抓手,落实管护责任,进一步遏制林区内破坏森林植被和林草生态功能的违法犯罪行为。其次要盘活森林资源,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另一方面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矛盾,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同时要提升森林碳汇,持之以恒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巩固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和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做好水的大文章,首在治水。按照‘总量控制、以水定需、优水优用、丰枯调剂’要求,优化配置水资源,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市政协委员、市水利发展中心主任武举国表示,做好水的大文章,重在节水。落实《国家节水行动长治实施细则》,深入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做好水的大文章,关键在护水。实施综合治理、系统保护,推进流域水生态治理修复,加强辛安泉水资源管理保护,推进地下水水位与水量“双控体系”建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支撑和水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动节能降碳。市政协委员、山西潞安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营销部部长景晨认为,对于传统产业而言,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突出减污、降碳、安全、高效,改造升级工艺装备,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对于新兴产业而言,要围绕光伏、光电、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新兴产业链,聚焦“链主”“链核”企业,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光伏产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发展、快速兴起的朝阳产业。”景晨说,要以提升全产业链整体实力为重点,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带动整县、整乡、整村发展光伏产业,“点亮”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生活方式绿色升级。委员们表示,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多元共治体系,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磅礴力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常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