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润心田
2022-10-11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此,我市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惠民,文化产业千帆竞发,文旅融合风劲潮涌,文物保护统筹推进,非遗传承绽放光彩……
阔步新征程,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培根铸魂展现新担当,守正创新实现新作为,以文化之魂凝心聚力书写时代华章,为加快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市民身边的“诗与远方”
立足民之所需 提质文化服务
舞台上、场馆内,好戏连台,精品剧目轮番亮相;公园里、广场上,歌舞飞扬,广大群众欢乐开怀;图书馆、文化馆中,书香四溢,挥毫泼墨,老少齐聚蓄能充电……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补齐短板、提高效能,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果。
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举办文化艺术节、文艺公益培训等多项文化活动,提供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惠民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满足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向往。
推进设施建设,服务效能显著提高。先后启动长治市文化场馆、体育场馆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各县区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精心组织培训,文化惠民精准到位。2022年,按照文化惠民工程计划,各县区举行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启动仪式暨业务培训会。截至目前,开展活动83场次;组建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509支,已完成15483场演出;组织208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下乡演出2905场;组织乡村文化带头人467人参与惠民演出6472场;免费送戏下乡1625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让越来越多的长治百姓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伴随着一座座文化、教育地标建筑加速建设,一个个公共文化场馆遍布城乡,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高效,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日益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愈加凸显。
大型实景演艺《太行山上》弘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潞安大鼓《儿的魂 娘的心》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
推进文旅融合 优化产业结构
长治是一座山水绝佳的诗画之城,是一座红色浸润的英雄之城,是一座文脉丰厚的品质之城。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
文旅融合,风劲帆满海天阔。我市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倾力打响太行旅游品牌,不断升级完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业态热度不断攀升,旅游产业构建取得瞩目成绩——
武乡八路军文化园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潞州区城隍庙广场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壶关太行陶瓷、潞城潞之锦布艺有限公司、潞州区乾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潞州区类通堆锦工艺有限公司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产品,提升文旅产业品质,长治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舞台上释放出独特的文化色彩——
不断深度挖掘二贤庄、观音堂等历史文化内涵;推进演艺进景区,打造特色演艺产品;开发武乡八路军文化园、欢乐太行谷等夜间文化旅游项目,丰富夜间文化旅游业态;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市场主体,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支持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引进运营机构,增强旅游休闲服务功能……
打造特色精品民宿,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将历史文化、自然风景、地方民俗结合市场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运用创意化手段,把文化底蕴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2年,我市推荐的八泉峡文化与生态旅游项目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第二批入库项目,为山西省第一批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的项目;史延春入选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文化铸魂,产业添翼。我市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目前已形成文化传播、文化投资运营、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9大产业类别。同时,骨干文化企业引领效应日益明显,特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据市统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1.57亿元,占GDP比重为1.82%,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四位,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继续与太原、晋中、运城领跑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通过近10年的数据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14.7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1.57亿元,年均增长10%;占全市GDP比重由1.25%提高到1.82%,提高了0.57个百分点。
潜力大、活力足、机制新、效果好,我市文旅融合方兴未艾,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戏曲下乡”情暖百姓
守护文化遗产 留住乡愁匠心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市是文物大市,文化瑰宝精华荟萃,红色文物熠熠生辉,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全市共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833处,数量居全省第二。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三、全省第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4处,数量位列全省第一。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成效斐然,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19项,涉及项目保护单位22个。
作为太行精神孕育地,红色文物是我市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2021年全省公布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中,我市有167处,占总数的近1/4,在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中,我市有62处,占总数的32.5%,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牢记殷殷嘱托,扛牢使命职责。为保护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市先后出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把文物保护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强化、文物存续状况不断改善、文物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长治非遗太惊艳了!”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非遗云推介活动中,直播间里的留言不断刷屏。襄垣面塑、贴布画、堆锦等集中展示的长治非遗产品,线上吸引26.8万人次观看,开启了非遗宣传新模式。
近年来,我市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传承人培养,全方位开展非遗宣传和保护活动。线上,网络非遗系列宣传活动,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线下,“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让群众零距离地触摸非遗、了解非遗,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市文旅局文物资源管理科科长王成表示,市文旅部门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创新体制机制、落实考古前置、积极实施项目等多项举措,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长治堆锦技法独特,享有“立体国画”美誉
锻造文艺精品 讲好长治故事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奋进号角。
站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创作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
7月13日,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清风廉韵润太行”清廉长治戏曲文艺晚会巡演在如潮的掌声中落下帷幕。10余天时间里,全市范围内巡回演出15场,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电视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数十万名观众观看。
发挥“智库”作用、树立文艺新风。近年来,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勇担使命,潜心创作,创作出上党梆子《鲍宣》、上党落子《申纪兰》《第一书记》、话剧《纪兰故事》、长子鼓书《最后一笔党费》等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廉洁文化精品力作,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的表现形式,生动讲述干部群众身边的清廉故事,不断增强廉洁文化辐射力、号召力、感染力,让清风正气浸润千家万户。
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长治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艺术精品屡屡获奖,捷报频传。长子鼓书《腊月天儿》《山西面食》《闹红火》、潞安大鼓《儿的魂 娘的心》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壶关秧歌《一个孩子二十八个妈》入选“戏剧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长子鼓书《最后一笔党费》入选文旅部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并入围中国艺术节全国群星奖决赛。上党落子《第一书记》入选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和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杂技《攀·登》荣获第十七届山西省“杏花奖”杂技表演奖。
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长治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全市文化建设活力迸发,创新动能强劲,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砥砺前行,为时代画卷铺就壮美底色,为文化强市熔铸精神支撑,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长治高质量发展之路。(安勇 张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