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潮涌上党
——我市以深化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2-09-21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
改革潮涌,激荡太行。
涛头弄潮,长治坚定改革决心,攻难点、抓重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迸发新活力;坚定不移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国企发展释放竞争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稳经济、稳增长加注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举措一茬接着一茬,新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改革画卷跃然如见。
“改”出新活力
以营商环境之“优”谋高质量发展之“质”
“审批部门靠前服务,开展政策解读和业务指导,办事效率高、审批速度快,还送证上门,为我们腾出更多精力专攻研发。”接过《食品生产许可证》,山西透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志国感慨,“从项目建设到扩规增效,每一步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长治良好的营商环境。”
改革是动力,改革出活力。
我市以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为牵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市场主体迸发活力。
聚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深化,流程能减则减,服务一优再优。
从“承诺制”到“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我市把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作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力点,打出一套改革“组合拳”。
优机制,推动“承诺制”提速增效。创新推出“一多三制”和“多诺合一”,实行承诺事项清单制、容缺受理制、一企一策制,由企业自主选择承诺制事项,实现“多诺合一”。
优流程,实现“标准地”弹性出让。全面启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6项区域评价,同步开展绿地树木审批等8项政府统一服务事项。根据产业定位和地块实际,精准设定每个园区的投资、产出、排放、节能等指标,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地”与“承诺制”有序衔接,用地企业在签订“标准地”投资建设合同时,同步签订项目建设承诺书,实现“拿地即开工”。
优定制,打造“三专”全代办团队。组建由252名银行柜员组成的“项目专办团队”,负责前期策划的政企咨询沟通;组建由63名业内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团队”,解答企业落地投产问题;组建由298名审批人员组成的“项目专员团队”,提供项目全周期手续办理。今年以来,累计服务企业数达650余家。
聚力“一枚印章管审批”巩固提升,既做减法,又做乘法。
全链条优化审批。依据市场准入链、工程项目链、社会民生片“两链一片”划转事项基础,启动“一枚印章管审批”,320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一门进、一章管、一起办”。
全要素依法赋权。高标准梳理完成全市40个部门5782项权责清单,建立“应领尽领”赋权机制,全市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承接1901项行政管理权限,初步实现“办事不出园区”。制定《下放(授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全市1600余家基层便民中心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方位精简流程。出台《优化提升办理建筑许可营商环境专项改革措施三十条》,将审批阶段压减至3个,审批环节精简4项,项目细分6大类施策,持续引深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立足集中审批事项全流程、全环节,深入开展“五减”标准化行动,审批事项减少31%,审批环节减少58%,申报材料减少48%,审批时限压减83%,证明材料减少78%,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聚力“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超市,让办事更便捷、服务更贴心。
“智慧政务”推进服务事项“就近办”。深化“政银合作”,企业登记注册帮办代办等服务覆盖462个银行网点。探索数字赋能智慧审批,在主城区范围内打造“东南西北中”5个“7×24小时”服务超市。今年7月27日,我市首个单设7×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正式揭牌启用,覆盖服务人群6.25万人。该项改革打破了传统大厅办事模式,实现了政务服务从“工作日”向“全天候”的跨越。
定制化审批助力服务事项“贴心办”。在全省率先推出“三免”“四办”“容缺受理”贴心服务,提供重点项目“定制化”审批,提供“一项目一策一专班”跟踪服务。
“云”套餐推动服务事项“掌上办”。市县两级推出2145项“一件事”线上服务“云套餐”,“三晋通?长智办”51项高频事项手机端办理,与33个地市签订合作协议,100个事项实现通办,与全国292个市县“云上”跨省通办,实现数据信息跨省流动,避免申请人“两头跑”。
改革利刃所向,革除痼疾,释放活力。
专解“急难愁盼”,专挑“疑难杂症”。市行政审批中心和市公共服务中心两个大厅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通过帮办代办、部门联动等方式,专办“办不成的事”、专治“疑难杂症”、专接“烫手山芋”,让群众办事不扑空、有地儿找、有人帮,赢得好评和点赞。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以多措并举的“硬措施”持续优化发展“软环境”,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热情不断激发。
“改”出新动能
以国有企业之“强”夯高质量发展之“基”
走进潞安化工集团产品展区,黑色固态的煤炭变成透明的清洁柴油,正静静燃烧,油质纯净透亮,无烟无味,与一旁冒着黑烟的黄色柴油燃烧形成鲜明对比。
优化国资布局,深化国企改革。潞安化工集团资产重组改革后,在精益运营中蓄势发展,多项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延伸了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煤炭开采利用的生命周期,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煤基化工发展新路子。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我市奔着问题去、撸起袖子干,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机制转换,助国企跃上新平台、焕发新风采。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资监管体制,体制机制更完善——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坚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狠抓“五有”建设,打造“党建大课堂”,建立“五个一”“五个不”“五公示”和“4+X”主题党日等制度活动,强“三基”,稳根基。同时,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主人翁精神,引导党员干部争当改革创新、爱岗敬业、降本增效、矛调维稳“四个标兵”。
公司制改制完成。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截至目前,全市163户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制。
董事会应建尽建。印发《长治市市属国有企业职权清单指引》《长治市市属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管理暂行办法》,首先在市属5户企业派出6名外部董事;市属企业全部制定董事会工作规则和议事规则,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经理层行权履职机制逐步完善。市属企业经理层成员由出资人提名,企业董事会聘任,实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市属企业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落实总经理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制度。
强根固魂,驱动有力。应建尽建,配齐建强。改革后的国企“干”字当头,活力尽显。
推进重组整合,持续瘦身健体,结构布局更优化——
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摸清底数,精准施策,制定出台《长治市市属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办法》,市县两级累计完成211户“僵尸企业”出清工作。2279名职工与市属国有企业职工管理公司签订“托管协议”,市政府为其逐月发补助、缴保险集体部分。
去杠杆,剥离办社会职能。全市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市政、社区等剥离任务基本完成,减负担,增活力。
降成本,压减管理层级。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减少法人层级的通知》,对二级及以下企业进行清理整合,以压缩企业层级,精简企业数量,瘦身健体,轻装上阵。同时,开展清理整顿空壳公司、虚假投资、挂靠经营等不规范经营行为,提升国有资本质量和效益。
瞄准短板,聚焦痛点,迎难而上,发力供给侧,国企轻装前进挑大梁。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内生动力更充足——
国企改革,意在优化经营机制、激发员工潜能。直面国有企业“干部终身制、员工铁饭碗”顽疾,加快从传统、永久的“铁饭碗”身份管理向任期制、市场化岗位、绩效管理转变,不断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进行国企负责人业绩考核。出台《长治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与企业负责人签订经营业绩目标考核责任书,强化质量效益,突出结果导向,通过考核评级确定业绩年薪,企业内部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深化国企分配制度改革。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通知》,建立企业工资总额预算制度,建立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让收入能增能减。
开展国企“六定”工作。印发《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六定”工作的通知》,定机构、定岗位、定员额、定职责、定薪酬、定聘期,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好“顶梁柱”,做好“压舱石”。把“位子”交给市场,把“薪酬”交给业绩,改革春潮激荡下的国企,挥别旧我、焕发新机。
“改”出新局面
以金融活水之“源”润高质量发展之“本”
宽敞的生产车间灯火通明,通道两旁一台台白色的机器如士兵般整齐排列,不断闪烁着各色光芒,机器设备开足马力、高速运转,生产组织紧张有序、一片繁忙……这里是山西高科华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金融活水激发澎湃动力,获得漳泽农商银行5000余万元贷款的山西高科华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动力彰显,发展动能强劲。目前,公司LED显示屏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何来,答案要从深化改革中寻找。
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三大任务,我市以深化金融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重点,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绘就了“十四五”全市金融业发展“路线图”。
全面深化改革,重在落实、难在落实,成也在落实。坚持改革先行、重点突破思路,紧盯目标、挂图作战,打造金融集聚区、建设市属金融资本集聚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基金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打造“两中心一平台”、创新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建设“首贷续贷服务中心”、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市县一体化改革、实施金融人才集聚工程,“十大工作矩阵”发力,全方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体量,聚合力,强金融产业。
全力打造金融集聚区,开展金融招商,制定激励政策,着力增加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向长治集聚。规划建设滨湖新区金融CBD,形成区域金融中心,吸引机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要素向长治流动。
实施金融人才集聚工程,重点推进设立产业金融研究院、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双向挂职交流制度、组建金融服务专家团队,壮大金融高质量发展人才力量。
搭平台,强体系,激金融活水。
探索建设市属金融资本集聚平台,激市国有金融、类金融资源活力。
聚焦提升企业获得信贷水平,打造“两中心一平台”,建设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建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无贷户“两张名单”推送机制,帮助全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更好地获得首次贷款等普惠金融服务;成立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效率;发挥招商引资金融服务中心功能作用,为引进的企业和项目提供开户、结算、现金、外汇、托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建设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机构与民营小微企业信息共享,推动融贷对接,不断提升企业“获得信贷”水平。
健全基金产业体系,用好长治市产业转型发展基金,加快发展天使、风投、创投,组建绿色基金、乡村振兴基金等,加强与国家、省级和发达地区各类基金对接,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资金支持。
快对接,促改革,提服务质效。
开展金融产品创新认定评选活动,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简便快捷、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着力提高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比例;分县区、分行业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
推进融资担保公司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打造资本金10亿元的担保龙头企业,壮大担保实力,逐步放大担保倍数,发挥担保增信作用。
稳金融,助上市,增市场活力。
全面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修订完善“上市奖励10条措施”。
创新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启动风险化解基金备案、设立工作;严厉打击“养老诈骗”等非法集资活动;持续推动陈案积案化解攻坚;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依法依规对失信者进行惩戒,持续创优金融生态。
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出台《长治市金融支持外贸企业发展若干措施》,为“走出去”企业应对汇率风险保驾护航,鼓励外贸企业利用外汇衍生品工具进行汇率避险,增强汇率风险管理能力。
出台《长治市金融拥军惠军10条措施》,从开辟绿色通道、减免业务费用、加大信贷支持、提供担保贴息等方面,推出系列含金量高、落实效果好的措施,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创新创业,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
……
改革,向纵深推进。在不断迈入深水区的壮阔进程中,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正续写新时代的壮丽新篇。
改革,永远在路上。(常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