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 新农事 新希望
——沁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三张“拼图”
2023-04-04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
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行走在长治大地,入眼入心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飞鸟归巢”返乡创业,新农人闯出新天地;“蟹稻共生”落地“水美名城”,新农事描绘新图景;“早播谷子”创新种植方式,新技术带来新希望……近日,记者在沁县春耕一线调查走访时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市两会精神,转化为发扬“四敢”精神、营造“四敢”氛围、吹响“四敢”集结号的实际行动,描绘出一幅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飞鸟归巢”:新农人闯出新天地
“这个育苗项目是我们今年新上的项目,可以满足周边群众的用苗需求,进而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在山西沁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沁润农业)蔬菜育苗大棚里,一盘盘绿油油的新苗生长正旺,公司负责人王玉娟脸上乐开了花。
娴熟地操作各种农具、沉稳地指挥工人作业、认真地讲解生产技术,谁也不会想到,王玉娟这个资深“农民”原本是学医出身。
十年前,怀揣着兴农梦的王玉娟加入平顺麦丰农业电子商务公司从事管理工作,十年磨炼,她从一个农业“小白”成长为农业“专家”。
“飞鸟归巢”,王玉娟决定回乡创业。在公司的支持下,2021年,她返回沁县创建沁润农业。2022年,沁润农业正式落地沁县现代农业园区,并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一年间,她走遍了松村、沁州黄、漳源、牛寺、故县、郭村6个乡镇的60多个村,发展蔬菜种植面积3000多亩,同时建立公司直属大棚种植示范基地600多亩,使沁润农业一跃成为当地最大的优质蔬菜种植企业。
技术培训、种植调苗,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发动农户、传授技术,她守在一线、亲自示范;病害防治、开拓市场,她通宵达旦、千里奔波。“新农人就要有新作为,带动老百姓致富才是目的,这应该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担当。”王玉娟说。
今年,沁县提出要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工程,把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推向深入。王玉娟认为,这是沁县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全市两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她和公司的员工铆足了劲儿要闯出一片新天地。
立足发展新形势,今年,沁润农业在全县建立了4个育苗基地,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多亩,辐射沁县8个乡镇,带动农户近千户。同时,他们还针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计划,以确保农户的利益。
“今年,我们将着力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种给谁’的问题,通过全程跟踪服务,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蔬菜种植向智能化、有机化、规模化发展。”王玉娟说。
“蟹稻共生”:新农事描绘新图景
“这家伙,真机灵,状态不错。”俯身查看池塘里的蟹苗长势,67岁的秦永德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从事水产养殖40多年的他,今年要开拓“蟹稻共生”新事业。
沁县是久负盛名的“水美名城”,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优农业提供了坚实支撑。种水稻、搞水产,曾经是沁县的传统,如今,曾经“荒废”掉的优势又迎来了新机遇。
长治市德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秦永德老早就看上了“蟹稻共生”项目,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迟迟不敢行动。
今年,各级党委政府把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实现路径来抓,这让秦永德那“不安分”的心又动了起来。
经过与南里镇樊村协商,今年,秦永德和村里共同试验开发50亩“蟹稻共生”项目,着力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开辟一条“新赛道”。
“‘蟹稻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是一种成熟的立体农业模式,在南方已经是很普遍的技术。咱们的创新点,就是把南方经验引到北方来。”项目确定之后,秦永德干起活来格外卖力。
如今,位于樊村的项目基地稻田早耕作业已经完成,正蓄水备用,预计6月份插秧结束,水产养殖基地里的蟹苗生长健壮,只待适时散放田间。
“我们计划投放蟹苗1000斤,秋收时能够收获10000斤,每亩稻田除去成本,光螃蟹就能产生2000元效益。水稻每亩产量在1000斤左右,也能收入5000元。如果成功,效益非常可观。”秦永德盘算着,信心更足。
以推动“蟹稻共生”项目为契机,南里镇还一体推进康养小镇、民俗小院、垂钓小湾、荷塘小景、采摘小地等项目,着力建设一二三产大融合的新业态。
“不久,这里将会再现稻香四溢、蟹美鱼肥、青荷飘香、小桥流水的‘北国江南’美景,特色农业、休闲康养、观光采摘等项目将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大的活力。”南里镇党委书记王彦军表示。
“早播谷子”:新技术带来新希望
4月的田间,已是一派葱茏。在沁县农村,这是不可多见的景致。清明时节,谷子已经出苗,这源自新技术的推广。
作为沁州黄的原产地,今年,沁州黄镇将推广谷子种植新技术、提高沁州黄小米品质作为发展特优农业的优先选项。20天前,经过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专家的考察论证,沁县的第一耧早春播谷子在南凹村入地开播,这比传统谷子种植整整提前了两个月。
“‘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路子’,‘打好特色优势牌,走特优发展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为山西现代农业指明的方向。去年,我们和研究所合作种植冬播谷子400多亩大获成功。今年,再试验早春播谷子200亩,就是想尝试解决谷子种植‘卡脖旱’问题,以提升小米产量。”沁州黄镇党委书记田冠英介绍。
沁县虽然水源丰富,但也有大片的山区丘陵地带,这些难以兴修水利设施的地方,恰恰是谷子种植的核心产区。传统的春播谷子,经常因为出苗期干旱影响出苗率,而早春播则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有效解决谷子春夏连旱难播种难出苗问题,同时还能有效接纳和利用春夏季的降水,维护谷苗在春夏干旱季节的正常需水要求。
“早春播谷子比传统种植的谷子早20天左右收获,正好能赶上中秋小米市场价格高时上市,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副研究员、山西省“三区”沁县科技特派团团长王斌介绍。
自打谷子下种以来,南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贾玉峰便三天两头往地里跑,看到谷子出苗了,他兴奋异常:“如果今年我们试验成功了,明年,我们村400多亩有机沁州黄都要进行早种,让老百姓能够增产增收。”
最是一年春好处,遍地英雄赴新程。行走田间,一片片葱茏的希望正在茁壮成长。
记者手记:基层是创新的源头活水
“飞鸟归巢”“蟹稻共生”“早播谷子”,在沁县春耕一线的这些新鲜事儿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层群众敢于创新。正是因为这种敢于创新的劲头,沁县的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产业强了、农村活了、百姓富了。
基层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在调查走访中,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只要结合实际、敢于创新,就能从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来。这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发扬“四敢”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贯穿于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只有积累一点一滴的创新,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让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动起来,让各方面的活力充分迸发。(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