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县:土地“连连看”农民“年年赚”

平顺县探索山区县农业生产托管路径

2022-03-06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托管前,那些面积小、形状不规整的地块,别说机耕,就是牛耕的犁耙都放不下,种起来费事费力,产量还不高。”说起农业生产托管带来的变化,平顺县玉峡关镇黄崖村村民马书斌说,“托管后,土地连片了,也有人帮咱种了,产量和收入还一年比一年高哩!”

  平顺县是典型的干石山区,地块小、平地少、坡地多,当地百姓俗称“蚂蚱一跳三块地,草帽一扔不见地”。耕种方式粗放、农业产出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短缺,曾经是困扰平顺县迈向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一大难题。

  2019年,平顺县被确定为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试点县。以此为契机,结合实际,平顺县通过严把组织领导、资金监管、流程规范、措施改进“四道关”,精选了一批技术优良、服务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探索实行“一条龙”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服务套餐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蹚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县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路径。

  严把“四道关”托管变规范

  “不想种地又不想撂荒、想种又种不好,把地里的农活儿托管后,就像雇了‘田保姆’,流程更透明,操作更规范,种地更高效,全程留痕,可查可问。”北耽车村村民刘金旗说。

  在推行农业生产托管工作中,平顺县搭建农机精准作业平台,通过电脑PC客户端或手机App,对服务组织所有驾驶员的作业详细情况,进行全程监测、实时监管。目前,已在60余台作业机械上安装GPS定位系统,作业地块、面积、轨迹等全程可视。

  在日常托管工作中,平顺县严把“四道关”以确保农产品质量。

  第一关,严把组织领导“关”。县委、县政府重视,成立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工作领导组。多次组织召开推进会议,印发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试点内容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助、乡镇村配合的工作局面。

  第二关,严把资金监管“关”。资金拨付最受各方关切。如何让资金拨付审批流程完整、项目资金使用安全?平顺县制定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验收方案,严格依章办事、依规办事,确保资金使用更安全、更高效。

  第三关,严把流程规范“关”。流程规范公开,群众才认可。平顺县深谙此理。首先,公开遴选了38家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服务主体与农户签订合同,明确服务地块、面积、内容、作业时间、质量要求等,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田间作业服务。其次,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查、调查、抽查、审查多轮验收,同时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进行审计验收,让每一分项目资金用在关键处、花在刀刃上。

  第四关,严把措施改进“关”。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平顺县依据地形特点等因素,分片制定补贴标准;增加套餐环节,推行“秸秆粉碎+深翻+春季旋耕”套餐;扩大补贴作物种类,新增加经济林作物为试点项目的补贴对象,鼓励农户积极参与托管服务。

  “流程标准规范,让咱吃下了‘定心丸’。”西安善村村民常晋红说。

  实行“两套餐”土地变“大块”

  3月2日,平顺县麦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育苗大棚内,整地、点播、洒水……农民朋友们铆足干劲,忙趁春光好育苗。

  联合社采取“电子商务+公司+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提供产前育苗、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并与20余家合作社签订种植协议,农业生产托管范围涉及9个乡镇60余个村4000余户种植户,辐射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达万元以上。
平顺县将蔬菜种植纳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范围,实行“一条龙”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两套餐”服务模式,土地“化零为整”,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小块田变“大块田”。

  “‘一条龙’全托管,就是从种到收都管,生产环节所需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由服务主体承担,土地产出收益归农户所有,服务主体按照约定向农户收取农资费用和服务费用。”平顺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申丽枋介绍说,“‘菜单式’半托管,就是由服务主体制定多个环节或单个环节的服务内容及标准,农户按照生产需要,自愿选择。这种模式,农户选择的余地大,易推广、好复制。”

  “不弃田不减产,有人帮咱把地管,省心、省力、省钱。”湾里村村民程勇高兴地说。农业生产托管规范推进,综合效益逐渐显现。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