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县:走进“劳模之村” 追寻奋斗者脚步

——平顺县西沟村用劳动浇灌幸福之花

2022-05-05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 开栏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今起,本报推出“奋斗者·正青春”专栏,聚焦青年群体和奋斗精神,讲述新时代长治青年奋斗故事,记录长治青年用青春和汗水扛起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全方位推动长治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实践,引导广大青年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提起“西沟”,很多人都会想到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这里是中国第一个互助合作组的诞生地,是新中国最早举起男女同工同酬大旗的发祥地,也是劳模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西沟的确拥有诸多光环。光环的背后,是一代代劳动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见证。

  “五一”期间,走进平顺县西沟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基层一线……村民们跃动的身影,汇聚成最深厚、最磅礴的力量,定格成奋斗最真实、最美丽的画卷。

  踏实苦干 奏响奋斗强音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一大早, 村民张永胜就一头扎进大棚里。

  22个出菇大棚,一个个香菇从排列整齐的菌棒里“探出头”来。菇架不高,张永胜只得弯下腰,掰扯着菌棒上密集的香菇。

  “疏菇是香菇种植的一个重要环节。菌棒的营养有限,如果不及时将生长密集的香菇摘掉,那么这些都无法长大。”张永胜喜欢折腾,又爱钻研。四年的香菇种植经历,让他从一个门外汉成了土专家。

  “现在干什么也离不开技术,新时代的农民也需要一技傍身。”张永胜说,为了发展香菇产业,村党总支为他们从浙江省丽水聘请技术指导员,对菇农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在一次次实训中,张永胜受益匪浅。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多次进行实验,终于形成一套适合平顺气候的种植技术。

  初尝成功的张永胜,更加坚定了把香菇种植事业做下去的决心。张永胜说:“香菇根本不用发愁卖不出去,这边还没摘完,那边已经打电话来预订了。”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在西沟村,一代代的村民将劳模精神刻在了骨子里。

  身患残疾的郭军显,在村党总支的帮助下,成为远近闻名的“羊倌”,靠着养羊和养殖补贴、五保金等各项政策补贴,年收入超过5万元。

  返乡青年房慧亮于2016年回乡创业,组建绿源春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中药材深加工基地,不仅自己当了老板,还带动150多户村民共同致富。

  依靠勤劳双手,收获满满幸福感的乡亲们还有很多。

  村口一侧,是2018年落成的电商服务站。推门而进,各式代销的农产品引人注目。“西沟村的党参、小米、红豆、核桃等特色农产品从这里流向全国各地,由全国各地发来的快件也从这里分发到西沟百姓的家中……”负责人向英面对采访侃侃而谈,村里谁的网店什么时间发什么货、县里哪家快递公司业务员什么时候来,在她的脑子里都有一本“活账”。

  爱岗敬业 编织青春梦想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呼唤更多的智力型劳动、创造型劳动。许多技能型人才在西沟都有用武之地。

  走进潞麻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70多台机器轰鸣运行,清澈浓香的菜籽油从压榨机里流出,汇聚到巨型标准化储油罐中,五六名年轻小伙穿梭其间。

  “现在不像以前一样只出体力就可以了,新时代的劳动者必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公司总经理王林忠详细介绍生产情况,“我们的车间是按照制药生产车间标准建设的,从原料去杂到制坯再到出油、罐装,全部是自动化,别看有几十台机器,几个懂技术的年轻人就管理过来了。”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但是当下的乡村,人才外流,尤其是年轻人才外流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去年,当潞麻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面对缺人困境,王林忠一方面雇用村里脱贫户充实力量,另一方面采用“情感+待遇”的方式留住村里的年轻人。 (下转第二版)

  “95后”的赵振邦,为人质朴踏实,是生产车间里的“全面手”。“春节期间看到公司的招聘启示,我就过来看看,没想到公司待遇很好,公司领导还把我当成重点骨干培养。西沟是劳模之村,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自豪地说。像赵振邦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返回家乡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

  如今,潞麻的在职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年轻的队伍不仅有活力,而且学习能力强。每15天一次的轮岗制,让人人成为 “多面手”,个个能够独当一面。稳定的人才队伍保障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公司实现年产菜籽油3000吨、火麻油500吨,年产值7000多万元,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等城市。

  劳模精神激励着像赵振邦一样的技能型劳动者,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用奋斗的姿态为新时代增光添彩。

  甘于奉献 奔向幸福生活

  “我理解的‘劳模精神’就是能吃苦、敢吃亏,脚踏实地好好干。”

  “我补充一点,还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

  “共产党员,就是要听党话跟党走,带领人民群众走致富路。”

  ……

  每月1日的主题党日活动是西沟村党总支的光荣传统。“在家的党员都会自觉参加,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每次学习后大家畅所欲言,谈体会、话发展。”西沟村组织委员申小雨说。

  劳模精神是西沟村的“传家宝”。开办“新时代新思想和劳模精神”大讲堂;在党员中开展比境界看党性、比责任看担当、比作风看奉献、比民意看形象的“四比四看、争当纪兰式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年轻党员发挥信息传送、致富带动作用,帮助群众增收;老党员发挥家风传承、监督提醒作用,化解矛盾纠纷。

  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力量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西沟村历届村委从未停下脚步。

  正如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所言:“跟群众打交道最舒服,干事最有劲!”从他一身迷彩服、背着包裹来到西沟那一刻起,就把根扎在了这里,把使命扛在肩上,多谋为民事,多尽为民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

  近年来,西沟村建起移民小区、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卫生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行“三免五补”、家家户户实现“新三通”……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生生不息。在西沟村基层干部一份份的承诺书里,我们看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延续。像漫山遍野苍翠的松柏一样,干部群众根连着根、心连着心,共同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奔向幸福生活的动力。

  时代在变,但精神不变。“我们将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弘扬劳模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劳模精神在西沟代代相传。”郭雪岗踌躇满志地说。

  村口红色的“西沟”二字,镌刻着精神,烙印着传承,承载着追求,述说着村民们的奋斗与荣光,每一位劳动者正奔跑在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张军兵 赵雪岗 张鹏伟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