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世昌金牌调解室挂牌
“叫我老阴吧,大伙都这么喊我……”初见老阴,皮肤黝黑,一身淳朴打扮,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人民调解方法技巧与法律知识》。
老阴虽是2018年才正式成为沁源县沁河镇专职人民调解员,但他参与调解工作却已有40年有余。
退休前,老阴曾任沁河镇城西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等职务。他第一次接触调解工作是23岁,当时村里有一件好几个月都无法调解的邻里滴水纠纷,村委领导想到了村委最年轻的阴世昌,让他去试一试。谁知这一试,这起纠纷成功调解。也正是这一次的成功,让阴世昌爱上了调解工作。后来一遇到重大、疑难纠纷,他总是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参与其中。几件经过多方联合均无法达成协议的纠纷,最终都被老阴攻破了。
刚开始接触人民调解工作,对于文化程度并不高的阴世昌来说,把政策讲明白,具体的责任划分清楚,赔偿金额搞准确,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从未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的他深感工作起来十分吃力,他想:要干就要干好!要真正为百姓、为农村、为政府办实事、办好事,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于是,他边干边学,在面对一些较复杂的纠纷和案子时,他甚至整晚不睡觉,只为找到相关责任划分政策,最大限度保障双方当事人利益。40年来,为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专业知识,他经常起早贪黑,点灯熬夜,学习笔记攒了满满一麻袋,多达上百本。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学习,他从年轻时的门外汉逐渐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成为人民调解战线上一名金牌人民调解员。
2018年冬,老阴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其参与城中村改造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城中村改造作为全县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拆迁工作涉及群众最根本利益,拆迁地又恰恰是他的生活所在地,拆迁户都是街坊四邻。面对复杂的农村拆迁工作,一方面顾及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考虑百姓得失。他不停地学习政策、宣讲政策、入户摸底、思想疏导,坚决当好拆迁工作的监督员。
为了避免拆迁户之间争相效仿,形成漫天要价的恶性局面,在原则问题上他坚持不放水,不讲情面,不搞政策前后不一致,严格补偿标准,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并且及时分析、预见矛盾,对于矛盾最尖锐、问题最突出、冲突最集中的地方,主动寻求合理合法的解决办法。拆迁工作中,他及时化解矛盾纠纷70余起,没有引发一起上访案件,为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群众的满意,就是我们专职调解员的工作目标,看着很多矛盾纠纷在我的手里得到了妥善处理,使大家能够重归于好,我的心里就亮堂堂的。”老阴憨厚地笑着说。
众所周知,打架、拌嘴,这些看似鸡毛蒜皮不起眼的小事,若处理不当,是很闹心的,大到影响家庭稳定,小至让人心里堵得慌。对家庭尚且如此,对邻里来说可能更会升级。如何化解发生在群众身边大大小小的纠纷和矛盾?老阴有妙招。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老阴,更了解百姓疾苦、更了解百姓所需。他总是费尽心思帮助百姓算好“经济账”“利益账”。同时,为了确保为每一位百姓提供及时、准确的咨询解答,正确的处理每一起纠纷,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戴着老花镜坐在那里钻研法律、政策、调解案例,用一些更生动、有趣的方法向百姓讲解法律知识。
“调解也要讲技巧,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调解工作不仅要公平公正,更要以人为本、以情为重,在调解中情法相融,多一点人情味儿,才能把矛盾解开。”谈起调解工作,老阴总结了几点经验,首先,要有法律意识。调解员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能正确运用民法典知识,才能在法律政策的框架下进行调解,积极引导当事人依法反映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其次,语言艺术是关键。调解中如果“打官腔”,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会使双方矛盾激化。真正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解决问题,用温情和善意的语言,才能够迅速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成功化解纠纷。
俗话说得好:有理不在声高,无理寸步难行。当被问到在调解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的时候,老阴这样说:“调解工作就像老百姓说的劝架一样,既要一碗水端平,迅速找到矛盾调解突破口,又要将政策、法律法规运用好、解释清。我感觉这是对我们调解员最大的考验,但是只要能帮助他们把纠纷解决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我们的目标。阴世昌凭借着对调解工作的一颗爱心,一干就是40年,成功调解纠纷3000余起。40年来,他曾获“全国金牌人民调解员”“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长治市优秀人民调解员”等称号,多次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有矛盾,找老阴”,这是沁源县老百姓的一句口头禅。而以个人命名的“阴世昌金牌调解室”的成立,让老阴更加地忙碌。(廉玉、段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