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改连正在金伏牛布艺文创工作室里忙碌着。
61岁的马改连是潞城区微子镇王都庄村的一名布艺手艺人,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她醉心手工布艺,让传统布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走进马改连的金伏牛布艺文创工作室里,以牛为元素的布艺产品,在展示柜里摆放得满满当当,形态各异的“金伏牛布艺”不仅让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现代生活,也在民俗文化中留住了家乡的记忆。七窍玲珑枕、挂件、香囊、香包、背包、花鸟、玩偶等产品,琳琅满目,花样繁多,这些精美的布艺产品,都是马改连一针一线绣成的。
马改连介绍,她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村上有一处形似“卧牛”的巨石,只要听到“哞哞”的叫声,就表示天快要下雨了,预示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随着岁月的变迁,这处“卧牛”也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守护神”,大家把它称作“金伏牛”。
这段传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土生土长的潞城人,马改连从小就埋下了传承这段乡情的心愿,她通过多方搜集资料,用一双巧手缝制出形态各异的“金伏牛布艺”,让这段乡土记忆代代相传。
多年来,马改连将家乡的记忆凝结在这一针一线中,把现实中的牛和理想化的“金伏牛”交融在一起,让它具有人的性格,充满人的情感,也把她的祝福缝进了“金伏牛布艺”中。
“不需要形似,而求神似”。马改连在原有的手工艺基础上,自己研究“扎染”技术,让金伏牛“活”起来。她告诉记者,“以往我基本是用成品布来缝制布艺。后来我发现,在自然光线下,牛的皮肤会呈现不一样的色泽,所以经过多方参考学习,我开始自己研究扎染。布料经过颜料浸染后会出现深浅不一的花纹,像颜色深的地方可以用来做牛的腿脚,而颜色浅的地方可以用来做牛的头脸。而且,用扎染布料制作出的金伏牛,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更能体现牛皮的色泽。”
马改连说,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布艺也要有所发展,因此她对传统手艺做了不少改良,不仅在花色上更为绚丽,样式上也多以立体造型为主,一针一线承载的都是她对布艺的热爱之情。(图/文李阳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