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影像志拍摄团队。(图片由上党影像志拍摄团队提供)
影像志,顾名思义,是以影像文本为载体的史志,是运用影像思维和镜头语言进行田野记录与学术表达的过程。作为以影像为本体的记忆承载形式,影像志通常需要拍摄者遵从文化本真性原则,对拍摄对象进行长期、整体、沉浸式观察和记录。影像志的价值,不仅在于观赏性,更在于对文化秩序有温度的记录、研究、分享和理解。——题记
一个团队
2023年5月24日,潞州区紫金西街179号。下午3时的街道车水马龙,此刻,上党影像志拍摄团队正静坐在剪辑室内斟酌着片子的每一个细节,“字幕呢?用什么字体更好?”尽管早已经完成了剪辑,他们仍然一帧一帧反复推敲,制片人杨晶说:“上党影像志从最初筹备到今天,已经走过三年。节目即将上线播出,我们更需要精益求精。”
时间倒回至2019年。那一年杨晶的主业还是少儿研学项目,一直对上党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她非常希望能把上党地区的山川地貌、传统建筑、文化和民俗融入到研学中。但是,她寻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此类内容系统的影像资料。此时,史先清老师提出一个建议,“没有的话,我们就拍摄视频填补这个空白,有什么不可以?”杨晶豁然开朗,一个有关上党地区传统文化的拍摄计划也有了雏形。
“最初,我们的节目是访谈形式,设置一个主题,比如五凤楼、上党庙会、上党彩塑等,邀请长治地区权威的古建、文化、民俗专家以聊天的方式从历史、传承等多个角度把它说透。”“但是,这种形式对于大多数的受众而言过于专业,稍显枯燥。”史先清接过杨晶的话头,“反复地推敲、讨论、然后推翻,再重新制定方案。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过程,团队一致认为,必须通过实地拍摄而不是只做研讨,这样节目才能落地,才能有声儿,才能站得住,立得牢。”
2019年年底,上党影像志主创团队成立——总监制孟多昕,总策划史先清,策划张平,主持人利诺,导演王二兵,制片人杨晶。至此,也开启了上党影像志3年的拍摄历程。
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一同走过春夏秋冬,用脚步丈量上党大地的磅礴,用镜头记录上党文化的瑰丽;3年,他们在快节奏的都市中偏安一隅,用时光雕刻一个个深藏于村落、田野的古迹传说。
“我们团队的创作态度是首先保证学术的严谨,同时要融入民间的生活,用影像忠实记录,不下结论,遵从文化本真性。”策划张平和利诺是上党影像志文案的执笔,3年来,他们为节目书写的文案达到几十万字,“从前期资料收集,到拍摄地采风,和村民交谈,进行田野调查,与相关的各路专家座谈,每一期的筹备工作都在几个月。辛苦是肯定的,但是为了保证节目的质量和严谨性,这也是必须的。”
3年来,上党影像志主创团队人员没有报酬,只有情怀,杨晶说:“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们是在资金如此匮乏的情况下拍摄了这么多期节目。大家不计得失,风雨无阻,最大的支撑应该就是心底那份对上党文化的爱吧。”
一段影像
“小小青松七寸高,长在深山当蓬蒿。有朝一日树长大,顶天立地柱一条。”一段苍凉的干板秧歌念白,浸透着岁月的冷暖,刻印着时光的痕迹,伴随着那悠长的旋律,一段上党文化的光影之旅慢慢开启……
“为什么选这段念白作为节目的片头呢?因为这个声音蕴含了太多太多,传统戏曲,民间信仰,哲理,生活都在其中。”张平动情地说:“这段旋律就是我们节目的基调,平常而扎实。我们像寻宝一样获得这样的声音,能做的只有记录,保存,传承。”
上党影像志一期节目时长30~40分钟,实地拍摄时间往往要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的时间。看到记者的不解,张平解释:“每一个选题的拍摄要有画面感。一年四季,风霜雪雨,阴晴圆缺,晨昏变化,时光流转中细微的记录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珍贵的。”
烟雨中的五凤楼,雾气氤氲,宛如画作,它建于元重修于明,至今仍秀丽挺拔。什么样的画面能展现这座自元明时期便屹立于此而不倒的木质结构建筑?利诺在文案撰写时一直想象着那个雨中的五凤楼。为了这个画面,摄制组奔波了不下十个来回,“雨大不行,雨小没有质感。有时预报有雨,等了一天连个雨滴都没等到,但是创作不能妥协。”
拍摄《干板秧歌》纪录片时,近半年时间,剧组全体工作人员跋涉近5000公里,走访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和群众300余人,拍摄素材1000余小时,风雨兼程、全身心地投入到田野调查中,吃住都在村里。很苦,但是没人放弃。在这样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的亲近中,主创人员对建筑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这方水土这方人有了更深的感情,这种情感蕴含在每一个镜头里,就是节目的温度。
何谓影像志?“顾名思义,是以影像文本为载体的史志,是运用影像思维和镜头语言进行田野记录与学术表达的过程。”上党影像志这个栏目名称,是史先清最先提出的,“这也是一个逐渐清晰和成型的过程。”从最初的访谈,到加入实地影像拍摄,再到逐渐在拍摄中固定风格,史先清和创作团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节目的意义和创作的目的,“就是要留下能供参考的,有学术价值的上党传统文化影像。”这种影像集结成系列是什么,就是影像志。
3年来,上党影像志团队拍摄完成了《飞落人间的五凤楼》《干板秧歌》《云上太行山天下都城隍》《上党老品牌》《凤凰于飞玉皇观》等20余部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坚守着一贯的创作态度,对拍摄对象进行长期、整体、沉浸式观察和记录,遵从文化本真性原则。
一份滋养
2023年5月,上党影像志团队特别邀请了上党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并奉上精心拍摄了三年的影像志作品。“3年时间,我们潜心创作,心无旁骛。现在,在作品即将上线播出之际,邀请上党文化界的翘楚为我们把关。”
在五凤楼的细雨绵绵和干板秧歌的古老曲调中,节目播放结束,专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回应,“以影像志来记录、印证我们的文化、历史,将那些活化的生活形态存留于世,不失为是对地方史志甚至是官史国史的一个重要补充……”“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影像志越来越成为记录乡土社会内部细节与乡土文化变迁进程的重要手段,对传承民族集体记忆,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路径和方法……”一句句点评,一条条建议和鼓励让创作团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他们要把这件事做下去并且做好的决心。
杨晶这样形容自己和上党影像志同仁们共同走过的3年:“非常艰难的3年,但又是异常滋养的过程。”行走于上党大地,浊漳河两岸,每一段旅程都会让他们感受到与传统文化邂逅的美好,‘用影像再现上党文化古老记忆,用声音刻录长治历史真情瞬间’,我们在创作的同时,重拾那段历史,聆听专家的见解,百姓的故事,也是一次心灵的涤荡。”
影像志的价值,除了观赏性,更在于对文化秩序的记录、研究、分享和理解。史先清说,“我们节目的定位最初是上党人说上党事儿,但是拍摄中也有一些外地学者参与其中,这给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的,比如我们在平顺大云院拍摄时,偶遇一位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知道我们在做这样一个影像志的拍摄计划,表示支持,我们也想在一个合适的机会将他请到节目现场,分享他的学术观点。”张平补充道。
记录,分享,理解,传承,在拍摄中,创作团队更加深刻地领悟着“志”的意义。“尤其是传承。3年中,我们逐渐感受到自己所做的这份努力真的是‘抢救式拍摄’,也许晚一天,晚一周,一位老艺人就走了,很多记忆也永远无法被记录了。这种紧迫感让我们更感责任重大。”杨晶此时有些哽咽。
2023年6月,上党影像志即将上线播出,他们的拍摄计划同时在进行中。将上党文化共性的涉及地区涵盖进来,不仅要讲上党的传统文化,也要把当今的新文化、大文化纳入其中。“我们现在的节目分为人文地理、古迹历史、非遗传承、民俗民风、红色文化、上党往事、百行百业、上党新貌八个篇章,今后还将进一步细化分类并编纂目录,争取做出一部能载入史册的‘影像志’”。(杨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