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上党戏曲博物馆了解地方戏曲发展历史。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六尊铜像,分别是上党地区的‘戏曲泰斗’。从左到右,第一位是大家熟悉的‘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文学创始人赵树理,他的代表作《李有才板话》《下乡集》内收集了众多戏剧、曲艺等经典之作……”
7月21日,在我市上党戏曲博物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学生正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古老的戏服、道具,经典剧目的剧本、曲谱,珍贵的戏曲文物、文献资料,令在场参观者叹为观止。
上党戏曲博物馆位于上党区荫城镇王坊村,占地面积20余亩,主要包括三个展厅,设有小舞台、戏服展台、乐器展台、剧本展台、非遗小剧场等功能区,系统呈现上党戏曲发展渊源,充分发挥戏曲老物件收藏展览、节目展演、人才培训、研学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王坊是‘戏曲之乡’、上党梆子‘三义班’诞生地,早在1946年,王坊村村民王定忠挑头挂帅,成立全县第一个上党梆子剧团,1958年更名‘红专剧团’,一直沿用至今。”博物馆负责人张永科介绍,戏曲博物馆的建设,填补了上党地区没有戏曲博物馆的空白,也延续了“戏乡”——王坊的戏曲根脉。
古朴凝重的舞台戏楼、做工精致的戏服头饰、纸张泛黄的剧本史料……博物馆内,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展品仿佛在诉说着上党梆子的前世今生,生动展现上党梆子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爱上党戏》选拔赛、群众文化戏曲票友大赛、《说唱太行》节目展演……自建成以来,上党戏曲博物馆不断创新展览形式和教育方式,联合当地戏曲团体推出精彩的戏曲演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上百场,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免费观看、参观体验。同时,该馆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扩大上党梆子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作为展示上党梆子戏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载体,上党戏曲博物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通过参加戏曲讲座、互动体验等活动,让我们年轻人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戏曲的魅力,了解上党梆子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张一冉说。
“未来,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上党梆子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通过加强馆藏建设、丰富展览内容、提升服务水平等措施,努力打造一流戏曲文化博物馆。”张永科表示,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社区、文化机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党梆子,为传承和弘扬上党梆子戏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戏曲传承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戏曲人才培养、作品创作、平台建设、文化交流,生动展现我市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守护历史瑰宝,传承文化薪火。当上党梆子唱腔穿越时空,上党戏曲博物馆正以其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绽放愈加绚丽的光彩,成为我市文化事业中一颗璀璨明珠。(梁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