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救助解民忧

——我市强化兜底保障力度守牢民生底线

2025-06-28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在平顺县苗庄镇苗庄村,68岁的闫小英老人至今记得工作人员上门宣讲政策的场景。“当时我和老伴因为名下的蔬菜种植园不符合条件,以为这辈子都申请不到低保了。”新政策实施后,工作人员按照“以实际收益核算”的规定重新评估,让老两口每月能领到444元低保金。

  “现在买药不愁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闫小英激动地说。

  这份温暖,源自市民政局出台的《长治市强化兜底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十条措施》。从深入调研问需于民,到精准施策破解难题;从政策宣讲温暖人心,到民生改善看得见摸得着,我市民政部门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群众关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实实在在的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

  曾几何时,社会救助的“堵点”让不少困难群众愁眉不展。潞州区太西街道的孙俊艺视力一级残疾,但因名下有长期闲置自建房被拒保;黎城县洪井镇西黄须村低保对象王康鑫因大学毕业被终止;黎城县东阳关镇脱贫户李小花因四级智力残疾未纳入低保申报受阻……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社会救助体系逐渐暴露出政策模糊、认定标准滞后等问题,折射出传统救助政策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民政工作的“风向标”。市民政局迅速行动,组成调研组,与困难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听诉求。在田间地头、在百姓家中,民政干部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梳理出政策不清晰、财产认定不合理等具体问题。

  “要改,就改到群众心坎上!”在多方调研基础上,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经过反复研讨打磨,出台《长治市强化兜底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十条措施》,涵盖社会救助动态管理、救助范围、救助程序、认定标准等十方面35项明确规定,为全市精准认定救助对象,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其中,明确保障期、12个月渐退、丧葬救助、医前救助、死亡分类停保、研究生救助规定、扩展重病范围等7项创新举措为全国首创首提。而另外28项全省首次明确的政策细则,如同一把把“金钥匙”,精准解锁社会救助的痛点、堵点,为全省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治样板”。

  政策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在沁源县韩洪乡旭河村,脱贫户贾建国患重病急需治疗,乡民政员第一时间送来2000元医前救助金。

  “以前看病要先垫付,现在政策送到家门口,真是救命钱!”贾建国感动地说。为了让政策落地见效,全市民政系统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家”活动,民政员们带着宣传手册走村入户,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发放宣传资料、一对一讲解等多种形式,切实将政策“温度”转化为民生“厚度”。

  一串串跃动的数字,是长治民政书写的温暖答卷:自《十条措施》落地以来,891名重病患者、1293名重残人员被稳稳纳入低保,2855名支出型困难群众获得兜底保障,5420人因政策放宽重享生活希望,711名城乡特困群体有了依靠,38448人次通过临时救助渡过难关,585户家庭在渐退政策中平稳过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听民意、办实事”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温暖民心,让兜底保障的安全网越织越密,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刘婷婷)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