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中秋】中秋节俗的文化理想

2023-09-26  来源:  编辑:焰七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其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俗中的文化理想是如何绵延至今的?


中秋赏月与民俗节日

  赏月,与美丽动人的月色以及人们对月亮的想象相关。在月光的普照下,世间的景象皆成美景,令人们陶醉愉悦。

  宋代,赏月与拜月,共同构成了作为民俗活动的中秋节的两个方面。从宋代开始,中秋节放假一天,民间团圆娱乐,加上自周以来祭月活动的历史,以及文人赏月活动的影响,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就了为今人所熟知的中秋节的样态,这成为中秋作为民俗节日正式形成的首要标志。

  中秋节正式形成的第二个标志在于,民间信仰在宋代已融入中秋活动中。在宋代,中秋之夜,人们“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民间信仰已对中秋节俗的形成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宋代之所以被认定为民间中秋节正式形成的时期的标志,还因为中秋的“团圆”属性最早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何以中秋象征团圆?当然与中秋节的月亮最为皎洁、圆整有关。

  可见,作为民俗活动的中秋节起源于魏晋时期的文人赏月,发展于唐,后与民间的拜月仪式相结合,在得到官方认定后最终形成于宋。

  明清时期,中秋拜月较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文献相较于之前,更为详尽地记录了当时中秋拜月的过程。在明清时期,诗意的赏月活动并未因拜月活动兴起而衰微,赏月与拜月是中秋节活动的共同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中秋赏月已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活动而见于各地。


中秋文化的几大内涵

  考察作为民俗节日中秋节的内核,团圆、平等、诗意、生命意识都成为其重要内涵,而团圆又是最为核心的内涵。

  中华民族向来有追求和谐圆满的人生理想,而中秋节的形成正满足了人民的这一愿望。历史上,中秋团圆的意愿,为增强家族、友朋的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社会调节作用,许多文人在中秋节以诗歌的形式与朋友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的观念。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所谓“风露清,月华明,明月万家欢笑声”,体现出中秋节日精神的平等性。

  诗情画意也是中秋的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贯穿着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体现着自然和生命的节律,代表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所以向来不乏诗情画意,其中尤以中秋为最。最著名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代表着古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又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美好期待。

  许多诗人写诗如梦如幻,将对人生的感慨、思考与中秋的月色结合在一起,使人生充满了诗意。因此,在中秋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我们理应放松身心,试着体验诗意栖居的美好。

  中秋的内涵还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生命意识。与中秋相关的符号、神话,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体现出了中国人对生命永恒与精神生生不息的追求。“但愿人长久”就是中秋时刻对生命长久的美好祈愿。中秋的其他意义,团圆、平等、诗意均是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祝愿,而健康长寿则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