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带来增收好前景

——武乡县监漳镇成家庄村发展特色养殖壮大集体经济

2025-10-13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秦天

  深秋的雨刚歇,武乡县监漳镇成家庄村的山坡褪了浓绿,换上金黄的外衣。村边上,曾经飘着挂面麦香的老厂房,如今变了样。掀开厚厚的门帘,一股湿润的泥土味混着青草香扑面而来。池子里、墙壁上,密密麻麻趴满白生生、肉乎乎的蜗牛,有的慢悠悠挪着,有的正埋头啃食菜叶,发出“沙沙沙”的细响声。

 
  “可别小看这些‘慢家伙’,它们可是我的‘金疙瘩’!”说话的人叫王进宏,是蜗牛基地的老板。他脚蹬胶鞋、弓着身子,在池边仔细观察蜗牛长势。
 
  眼前这个和泥土、蜗牛打交道的汉子,并非生来就守着这一方池水。早些年,他也曾在外头“扑腾”:干过装修,开过宾馆,虽说手里攒了些积蓄,可看着老家成家庄村一天天冷清下去,他心里总像缺了什么。“在外面虽然挣钱,可老家的‘根’不能荒着啊!” 去年,这份放不下的乡愁推着他终于下定决心,收拾行囊,回到生养他的村子。
 
  王进宏想在家门口干点能扎根、能长久的营生。他跑遍附近县市考察项目,既要市场靠得住、有效益,还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干。最终,白玉蜗牛养殖进入了他的视线,认准方向后,王进宏便甩开膀子准备干。
 
  干事业,头一道坎儿就是钱。王进宏一咬牙掏空家底,还不够便四处凑资金、问政策、跑贷款,前前后后投进去100多万元。“家底都押上了,必须得干出个样子来!”王进宏说。
 
  钱凑齐了,地在哪?王进宏绕着村子转悠,目光落在闲置的挂面车间上。“这厂房,大小正合适,骨架也结实,拾掇拾掇就能用!”王进宏拍着结实的墙壁,咧嘴笑了:“给村里交租金,我也有养殖基地,两头都落好。”这笔稳稳当当的租金像股“活水”,悄然流进村集体经济的“旱田”。
 
  真伺候起这群“白玉娇客”,才知不易。温度、湿度、饲料稍有异样,都可能让蜗牛生病。因此,王进宏不敢怠慢,专门从湖北请来蜗牛养殖专家方斌,常驻棚里。
 
  “眼下正是蜗牛攒膘的黄金期,也最娇贵。”方斌紧盯着池壁上的蜗牛,嗓门提得老高:“通风要卡点,喷水要均匀,饲料配比得调,防病药不能落。”
 
  功夫下到,收成自然差不了。在660平方米的“精装房”里,白玉蜗牛的年产量达50吨,累计效益70余万元。经过层层“选拔”,个头匀溜、品相上乘的蜗牛,不仅作为鲜活食材进入城里高档饭店的厨房,还被精心加工成冻肉、罐头,走向更远的餐桌。凭着过硬质量和稳定货源,王进宏成功“牵”上了湖北几家大型食品企业的“长线”,销路不愁,腰包也跟着鼓起来。
 
  蜗牛产业兴起来,村里的日子也添了新盼头。几个原先在外打零工、东奔西跑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的蜗牛棚里,稳稳端上“新饭碗”。
 
  “以前村里没啥正经产业,挣钱得往外跑。现在来基地干,工资月月有着落,心里踏实。”正忙着投喂饲料的工人董福秀,脸上笑开了花。这份家门口的生计让30多位村民增收路子踩得更实。
 
  成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成飞看着基地红火景象,心里也盘算开了,他表示:要想方设法把蜗牛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乡亲跟着得实惠。
 
  望着池壁上白白胖胖、生机勃勃的蜗牛,王进宏眼神里透着对未来的笃定,他掰着手指头,盘算着下一步:“要添加新设备,搞点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