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屯留区李高乡西魏村的百亩红土地上,收割机在田垄间穿梭,村民们将一筐筐饱满圆润的红薯分拣装箱,现场忙碌而有序。与往年不同的是,这片土地的“新农人”是由95后大学生组成的年轻团队——他们用科学种植提升产量品质,用短视频直播打开全国销路,把原本滞销的土特产品变成“网红农产品”。
“我们不是来体验生活的。”说这话的是团队技术负责人季科。2022年返乡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采集全村土壤样本送往相关部门检测。结果显示,西魏村的红土地富含钾元素,pH值适中,配合海拔约1000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极其适合甘薯类作物生长。基于这一数据,团队摒弃村民多年沿用的粗放式种植模式,引入脱毒种苗、滴灌系统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并采用“起垄覆膜+控旺管理”的精细化栽培方式。
“以前大家凭经验种地,什么时候浇水、打药全靠感觉,现在我们看数据、讲科学。”季科介绍,今年百亩红薯平均亩产达3000公斤,较当地传统种植亩产量提高近20%,甜度也超过了普通红薯,拥有“软糯香甜”的口感优势。
如果说科技让红薯“种得好”,那么电商则让红薯“卖得快”。韩琦琪是团队中的“直播主理人”,看到村里大量红薯因销路不畅而低价处理,便萌生了“把家乡好物卖出去”的念头。她创建抖音账号,以“田间即直播间”的形式,真实呈现红薯从采挖、清洗、分拣到打包的全过程。“家人们看!这是刚挖出的红薯,表皮光滑、肉质金黄,蒸出来流蜜拉丝!”她的直播风格自然亲切,镜头常对准沾着泥土的红薯和忙碌的村民,营造出强烈的“原产地信任感”。目前,他们的线上日均订单稳定在百余单,销售额占总销量比例一半以上,最远销至海南三亚、新疆乌鲁木齐等地。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模式吸引了外地采购商主动上门。临汾收购商王永杰通过抖音刷到直播间后专程驱车百余公里前来考察,品尝样品后当场签下长期供货协议:“我做红薯批发20多年,这里红薯的品相、口感都属上乘,关键是有品牌意识,值得长期合作。”
红薯火了,受益的不只是这群年轻人。随着订单量持续攀升,分拣、包装、物流等环节急需人力支持。团队优先吸纳村内留守妇女和低龄老人参与务工,按件计酬、灵活上岗。
不仅如此,团队还计划明年扩建种植面积至200亩,并筹建红薯深加工车间,开发红薯粉条、红薯干、红薯淀粉等系列产品。“鲜薯保质期短、运输损耗大,我们必须延长产业链。”韩琦琪解释道,“精深加工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他们已着手联系食品加工设备供应商,进一步打通产销闭环。
夕阳西下,一辆辆满载红薯的快递货车驶出村庄。田埂上,韩琦琪和季科站在刚收完的地头盘点当日产量,笑声与农机轰鸣声交融在一起。在这片孕育希望的红土地上,这群大学生“新农人”用知识替代经验、用流量激活资源、用产业链撬动共富,种出了属于新时代的“甜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