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觉三夏尽,时序已入秋。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的田野上,玉米地里的热浪裹挟着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
上党区农泰种植有限责任公司西片玉米地负责人王建平深一脚浅一脚走在田垄上,指尖划过饱满的玉米穗,黝黑的脸上漾起笑意:“你瞅瞅这玉米,根扎得深、穗子沉,株高有两米七八,亏了这膜下滴灌,天再旱也挡不住庄稼往上蹿!”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200余亩连片的玉米像绿色海洋,叶片舒展浓绿,株高整齐划一。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将水分与营养精准输送到每株玉米根部,水珠透过微孔沁入土壤,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
不远处的谷子地里,沉甸甸的谷穗低垂,微风拂过,荡起一片绿色波浪。“往年浇地靠漫灌,一亩地得耗几十方水,还总浇不透。现在这滴灌,水直接往根上送,省水不说,一小时就能浇完一亩地,55亩谷子地,不到3天就能轮灌一遍。”
“你看这谷子地,铺了4道管,一亩地能多收百十来斤呢!”阳光下,他额头的汗珠滚落,砸在地膜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以前靠天吃饭,赶上旱年谷穗很瘪。现在有了膜下滴灌,管够水,谷粒饱满得能撑破壳。”王建平蹲在地头,抓起一把黄土,又轻轻撒下:“这土里长出的谷子,熬成粥能香透一条沟。”
前期多地干旱持续让庄稼“喊渴”,持续高温导致玉米叶卷,不少农田出现轻到中度缺墒……农谚有云,“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今年的干旱天气,给秋粮收获带来严峻挑战。
农为邦本,田为农本,高标准农田是高产能的根本保障。白家沟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有耕地1700余亩。向土地要效益,让耕地多产出,让产业更优化,白家沟致富有道。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起,白家沟村相继成立上党区农泰种植有限责任公司、众兴泰专业合作社、绿欣源专业种养合作社,水果种植、有机蔬菜、多元养殖等特色产业循环发展,为乡村振兴打好产业“基本盘”。
也是在2018年,白家沟村流转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800余亩,新打机井6眼,修复2眼,铺设地埋线2.1公里,埋设输水管道3.7公里,建设集控室2座,修建田间机耕路1.8公里。
“过去浇地要扛着铁锹日夜守在地里,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灌溉。”村“两委”委员贾树娟说,现在农户只要在智能灌溉控制器上刷卡,田间纵横交错的滴灌系统随即启动,清澈的水流精准滴入农作物根部,配套的膜下滴灌系统覆盖了每一寸土地。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水肥一体化让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0%,用水节省了30%。”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泽平介绍道。
高标准建设将农田“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与规模化水平,“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格局日渐清晰。
“全村1000余亩作物全部使用了膜下滴灌技术,玉米出苗率比往年提高了10%,滴灌浇得均匀还节水,像西片这块地,亩产玉米能达1000公斤。”宋泽平说,“以前,滴灌技术主要用于大棚蔬菜等产值较高的作物,现在随着滴灌设备成本降低和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大田作业也“喝饱了水”,配合智能化灌溉系统,让“云端种田”从梦想照进现实。
如今,180亩杂粮、260亩蔬菜、410亩水果林、85亩红薯、65亩大棚蔬菜、50亩土豆,在智能灌溉系统的滋养下各展生机。膜下滴灌不仅浇灌出沉甸甸的果实,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希望与底气。
午后的阳光依旧灼热,王建平踩着田埂巡查最后一片玉米地,滴灌带的水流声在寂静的田野里格外清晰。“以前抗旱靠天求雨,现在靠科技撑底。”他望着连片的庄稼,眼里满是欣慰,“这上千亩高标准农田,就是咱老百姓的‘铁杆庄稼’,有膜下滴灌在,再旱也能稳住收成,守住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