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服务站了!遇到矛盾可以找综治中心帮助调解,心里比以前踏实多了!”家住沁源县官渠巷社区政府小区的史先生,紧握服务站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
此前,因楼上马桶管道老化腐蚀,史先生家卫生间顶板漏水不止,双方多次协商无果。服务站接到诉求后,迅速组织相关五户居民与业主委员会成员在社区面对面调解,最终达成共识:由社区监督,业主委员会组织施工队进行改造。这起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沁源县综治中心为民解忧的生动写照。
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确保人民群众的诉求有人办、依法办。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沁源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在县城区域科学布局50个服务站,着力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服务体系,推动平安建设提质增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高位谋划 夯实基层治理“主阵地”
7月28日,沁源县综治中心办事大厅,一体化开放式受理窗口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引导群众办理业务。
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思路,沁源县综治中心科学规划功能分区,设置群众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监控研判室等功能室,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服务闭环,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同时,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跟踪回访等工作制度,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以往群众解决矛盾纠纷要多处跑,如今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沁源县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该县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县委政法委统筹、综治中心搭台、职能部门协同落实,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将矛盾化解在源头,把服务延伸到末梢,多方联动为群众打造安全、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目前,综治中心新建项目正在火热进行,现已完成主体工程,预计10月搬迁并投入使用。
在此基础上,沁源县综治中心进一步完善制度、建强队伍、树立品牌,构建起“调解优先、分层递进、诉讼兜底”的多元解纷工作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沁源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实践之路。三级综治中心被打造成反映民意的“直达车”、提供综合服务的“便民台”、调处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同时,总结归纳出矛盾纠纷化解“五个一”工作流程——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协调、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反馈,通过贴心服务优化办事流程,力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平台聚力 打造便民服务“综合体”
“现在办事太方便了!不用东奔西跑,服务站就能解决。”在沁河镇综治服务站,刚咨询完法律问题的李先生笑着竖起大拇指。沁源县综治中心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作用,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小事不出站、大事不出社区”。
在矛盾化解方面,各服务站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让群众在一个地方就能把纠纷说清、把问题解决;治安防控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让综治平台更智能,接入全县“雪亮工程”监控系统后,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一目了然,基层治理更精准、更高效。
服务站的便民触角还在不断延伸:法律咨询台前,律师耐心解答群众疑问;心理咨询室里,咨询师帮助居民疏解压力;政策代办窗口,工作人员为群众跑腿代办各类事项……针对老年人易受骗的问题,定期开展的反诈讲座座无虚席;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户籍、社保等业务代办,更是把服务送到了群众心坎上。谷远路社区的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中,志愿者发放手册时的细致讲解、讲座上生动的案例分析,再加上社区微信群里定时推送的知识,让群众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防骗意识不断提升。
长效运行 激活共建共治“新动能”
为确保服务站长效运行,沁源县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群众参与、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群众点单、站点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模式,让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积分奖励制度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群众参与的热情之门,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莲花池社区,积分奖励制度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居民们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矛盾调解等志愿活动,积累的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居民老张就是其中一员,他笑着展示自己用积分换来的小药箱、脸盆、围裙:“这样的方式真好,既能为大家服务,自己还能得实惠,以后我更要积极参与!”
如今,走进沁源县的大街小巷,和谐安宁的气息扑面而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让基层治理有了“主心骨”,让群众有了“贴心人”。未来,沁源县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50个服务站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行”转变,努力打造“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平安之花在沁源大地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