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沁源县西环路入口处迎来晨练居民。曾经尘土飞扬之地,如今变身“口袋公园”。行驶在国道241线,只见机械化清扫车有序作业。曾经煤尘覆盖的路面,如今重现本色……
变化,肉眼可见。
这是该县推进市政公用一体化的生动注脚,让人们对“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有了更具象化的感知。
从“各管一摊”到“全域治理”,这场以“绣花功”推进的变革,正让城乡面貌从“面子”到“里子”均发生着蝶变。
把“花钱养人”变成“花钱买服务”,三年前,《沁源县城市政公用一体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印发。针对城郊环卫标准不一、园林绿化管干不分、市容环卫和园林绿化管养工作人员交叉配置等方面不足,该县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思路,实施县城市政公用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垃圾分类提级扩能,提高环卫服务水平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效能,助推县城环境质量提档升级。
考量之细致用心,足可见沁源县“绣花功”下得足。
曾经,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部门职责分割,“各扫门前雪”导致绿化带垃圾无人清、河岸漂浮物无人管。为此,沁源县打破壁垒,将道路清扫、绿化管养等20余项作业“打包”委托第三方,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
县园林环卫事务中心主任胡勇刚介绍,管干分离后,政府职能部门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建成区道路保洁率达100%,绿化管养等级提升至二级。西环路入口处空地改造便是一处缩影——曾经杂草丛生、堆满建筑垃圾的角落,经专业团队打造后,已成为居民晨练、年轻人拍抖音视频的“网红”公园。
市政公用一体化不断推向深入,沁源县“绣花功”针脚密,治理触角延伸至县域交通干线。
2024年7月起,全县314公里国省干线、县乡公路纳入环卫“版图”。针对全县煤炭企业多、运煤车流量大的特点,沁源县创新采用“机械洗扫+人工捡拾+应急处置”模式——
每5公里设固定保洁员,131台洗扫车、洒水车每日循环作业,4支应急队随时待命。智慧环卫云平台成为“最强大脑”。在监控大屏上,300余名保洁员定位实时更新,107台作业车辆的油耗、轨迹清晰可查。
“数字化监管让作业从‘粗放’变‘精准’。”县卫生健康保障中心主任史沁山说,近年来,公路干线扬尘浓度显著下降,群众投诉量逐年减少,煤企运输路段逐渐从“脏乱差”蜕变为“畅洁绿”。
沁源县“绣花功”力道匀,让工作成效不仅体现在环境“颜值”上,更温暖着民生“里子”。
凌晨5时,环卫工人郭美荣驾驶电动保洁车开始作业。“现在有机械帮忙,一天能省一半力气。”
现今,一线工人不仅劳动强度降低,还享受到社保缴纳、四季劳保、高温补贴等福利,工具箱里的香皂、手套、反光背心等劳保用品每季更新。
“目前,全县交通主干线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为群众提供了舒适干净的出行环境,也给外来游客和投资者留下良好印象。”史沁山表示,这项工作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生活质变,“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日常。
从县城街道到国省干线,从“机械换人”到“数字赋能”,从“粗放式”到“精细化”,沁源县市政公用一体化不仅扫出了城乡洁净,更扫出了治理效能。
今天的沁源,街净路畅、岸绿景美,正以“绣花功”绣出民生幸福新画卷——它扫去的是尘土,凝聚的是民心,绘就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