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潞州,处处洋溢着温暖与活力。社区停车位井然有序,老街巷的共享音乐室传来欢声笑语,商圈里的暖“新”驿站成为快递小哥休憩的港湾……这一幕幕充满温度的场景,正是潞州区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多元共治、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生动缩影。
如何将基层治理从政府“独唱”变为社会“合唱”?近年来,潞州区聚焦邻里所需、治理所盼,打破主体壁垒、盘活各方资源、精准对接需求,引导居民、企业、社会组织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破解民生难题、优化服务供给、关怀新兴群体的实践中,织密邻里温情网,勾勒出邻里和睦、治理有效、充满活力的社区幸福画卷。
点单派单 新机制破解老难题
“以前为停车,没少和邻居闹矛盾。现在好了,‘点个单’社区就帮忙协调解决了!”谈起社区的新变化,退休职工李师傅脸上写满欣慰。他口中的“点单”,正是太行东街街道广场东社区创新的“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服务模式。
据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刘丽丽介绍,社区与14家共建单位签订协议,围绕“居民需求、社区短板”,梳理出“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居民需要什么,我们有什么资源,一目了然。停车难、树木挡光、邻里矛盾等老问题,通过精准对接,一年内解决了12件。”刘丽丽表示,这种靶向服务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
在太行东街街道广场西社区,精准对接的“清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通过“机关合伙人”机制,梳理出8家单位的35项资源清单和居民的23条需求清单,实现了“资源下沉”与“需求上浮”的无缝衔接。
闲地活用 小空间承载大幸福
治理的活力,源于对在地资源的巧妙激活。潞州区各社区立足自身禀赋,让沉睡的角落焕发新生。
在英雄中路街道蔡家巷社区,一处由闲置空间改造的“共享音乐室”里,老年乐队正在排练。“以前想找个不扰民的地方练歌是奢望,现在社区给我们提供了‘音乐之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除了音乐室,社区还打造了共享工具柜等四类空间,将闲置资源变成了居民的“闲享”福利。
紫金街道八一社区则把目光投向社区的边角地。几处曾被遗忘的角落,如今变身功能齐全的党群活动站、门球场和充满童趣的“漫时光驿站”。“下楼就能遛弯、打球,孩子也有地方玩,幸福感真是‘推门即享’。”带着孙子在小公园玩耍的居民刘女士感慨道。
温馨港湾 小驿站传递城市温度
治理的维度,也在向新业态、新群体延伸。在商业繁华的城隍庙广场,不少店铺门口挂着醒目的暖“新”驿站标识。这里不仅是诚信经营的示范点,更是外卖骑手们的“加油站”。
“能在这里歇歇脚、喝口水、给手机充充电,心里特别暖。”正在休息的骑手王磊告诉记者,像这样的驿站在紫金街道八一社区周边就有9处,有效解决了他们“喝水难、充电难、如厕难”的问题。社区党委书记介绍,通过整合商圈资源,搭建了服务暖“新”、食惠贴“新”、护航安“新”的“三新”服务矩阵,在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同时,引导他们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
回访机制 优化服务提升满意度
治理的成效,最终要由居民来评判。为此,潞州区多个社区引入了服务闭环反馈机制。在紫金街道八一社区,一套“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志愿者接单—居民评单”的流程顺畅运转。居民李奶奶通过“点单”反映楼道路灯不亮,支部“派单”后,党员志愿者当天就“接单”并维修完毕。“效率高,服务好!”李奶奶在回访时给出了“非常满意”的评价。据统计,该社区通过此机制已收集并解决需求20余条,解决率达95%。
从破解难题的“点单派单”,到盘活资源的有效利用,再到温暖新就业群体的驿站,潞州区正以“共融共促”的生动实践,将治理的“大命题”落实为千家万户门前屋后的“小确幸”,让治理的温暖浸润城市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