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井中心小学校组织学生前往黄崖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

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庄严肃穆

学校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清晨6时,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太行山脊,黎城县西井中心小学校的厨房已经飘出阵阵饭香。炊事员张师傅正在准备早餐。在这个被山体环绕的乡村小学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承诺,正通过一顿顿冒着热气的早餐、一次次翻山越岭的家访,变成触手可及的教育实践。
这所始建于1980年的乡村小学,从最初漏风漏雨的土坯房,发展到如今拥有12个教学班、43名教师、392名学生的现代化学校,不仅硬件设施焕然一新,更在教学质量上实现了惊人突破:2024年秋季,全县五年级质量检测中,该校数学平均分数名列全县第一,3名学生跻身全县前十。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通过题海战术,而是在保证每天2小时特色课程的前提下实现的。
“很多人以为我们有什么秘密武器。”校长栗力强站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前,看着正在测量蔬菜生长数据的学生们说,“其实答案很简单: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习真实发生。”在这里,数学公式可以演算在菜园的田垄间,语文作文能写在种植日记里,科学原理能在红色研学基地的兵工厂旧址上得到验证。这种扎根泥土的教育创新,正在书写着乡村教育的新可能。
双轨育人:固本培元,特色赋能
下午5时30分放学铃声响起后,西井中心小学校的校园反而更热闹了。操场上,篮球队、跳绳队、足球队正在训练;劳动实践基地里,五年级学生正在采摘自己种植的西红柿;音乐教室传来《太行山上》的合唱声……
“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地方课程留住特色。”上午完成基础课程,下午三四节开展红色研学、劳动实践、体育锻炼等特色活动。这种安排让该校学生在全县跑步比赛中屡屡摘冠。
但平衡并不容易。“有家长要求取消劳动课,多上数学课。”政教处主任栗孝忠老师坦言。学校最终用数据说服了家长:参与种植实践的学生,不仅语文作文水平提升明显,食堂浪费量还下降了10%。
红色铸魂:薪火相传,润心无声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西井中心小学校最庄严的时刻。师生们齐声高唱《国歌》,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太行山间。“我们这里曾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不能丢。”少先队辅导员张志芳老师的话掷地有声。
作为一所位于革命老区的学校,西井中心小学校将红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每季度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让历史通过鲜活影像的形式触动心灵;带领学生前往县区酒厂等地开展红色研学,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
尤为难得的是,学校将红色教育系统化、课程化,避免了形式主义的简单重复:自编特色校歌,将红色文化以艺术形式传承;利用课间操励志教育开展《少年中国说》集体朗诵,在日常点滴中涵养家国情怀;晨读午歌的制度化安排,让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无声浸润。这些做法让红色基因真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学校的创新之处还体现在将红色精神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上。在研学基地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科普培训和手工培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融入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红色精神。“红色教育不只是简单地讲历史,而是要在孩子心里种下精神的种子。”党支部副书记董建华说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革命传统内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可学可做的行为准则。
劳动砺志:耕读修身,乡土育情
西井中心小学校的校园里,有一片特殊的“菜园”——这里种植着学生亲手栽培的200多箱蔬菜水果。这片菜园不仅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更是培养学生乡土情怀的精神沃土。通过亲身参与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更体验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培养了吃苦精神和勤俭节约的品质。
午休时分,六年级学生刘怡娜在作文本上写道:“原来我们吃的每颗白菜都要经历60天的风雨。”这个细节被后勤主任常黎红在教师例会上反复提及:“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些真实的生命体验里。”在他看来,学校精心设计的红色研学、劳动实践和阳光体育活动,都是在为山区孩子锻造“带得走的能力”。
学校的劳动教育超越了简单的技能传授,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增强了集体意识,解决作物生长问题的过程锻炼了思考能力,收获后的分享更让学生体验到奉献的快乐。这种扎根乡土的劳动育人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勤俭品质,滋养了感恩与责任心。“我们不一定能培养多少‘状元’,但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一颗向上的心。”学校领导道出了朴素而真挚的心愿。
不仅如此,学校注重将劳动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相结合。校园流动书柜中的乡土教材、校刊,走廊里传播的国学文化,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这种扎根乡土的教育,正致力于培养既胸怀天下又心系家园的新一代。
教育公平:送教上门,家校共育
在西井中心小学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学校班子带领教师团队翻山越岭,确保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有个脑瘫孩子无法到校,我们就安排老师每周两次上门送康送教,每次4节课,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准备好详细的教学方案。”教务处主任赵俊北说,“教育公平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这份坚守,源于学校对教育公平的深刻理解——公平并非一刀切,而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持。送教上门、结对帮扶等措施,为特殊群体学生开辟了绿色通道,让“有教无类”的理念落地生根。
学校还打破传统家校界限,构建了开放共育的新模式:每学期至少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并提出建议;鼓励家长参与食堂监督,提升管理透明度。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赢得了家长信任,打破了家校壁垒,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以前家长觉得教育就是学校的事,现在他们会主动提建议,甚至参与学校管理。”副校长王彦波笑着说。这种家校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强师固本:事业留人,专业成长
晚上9时,教师公寓的灯光依然明亮。48岁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的教师张玉超正在准备教具,她的书桌上摆着与北京名师线上教研的合影,墙上贴着学生手绘的“最受欢迎教师”奖状。
“刚来时想过‘镀金’就走,现在却舍不得了。”张玉超说。让她改变的,是学校“从上到下拧成一股劲”的团队氛围、对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活关怀的双重重视。
办公室主任马亚军的电脑里存着一组对比数据:近3年学校教师流动率仅8%,不到周边乡镇学校平均值的一半。“留人先留心。”马亚军带领我们参观教师公寓时揭秘:教师公寓配备独立卫浴和空调,带小孩的教师配备单独宿舍,每位教师每月还有相关补贴……这些举措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确保了一支稳定而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石。“我们要让老师感受到,在乡村教书不是牺牲,而是专业成长的机会。”马亚军动情地说。
语文教研组组长秦英英刚结束与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北京古城二小)的线上联合教研。他展示了手机里的“云教研”日程表:每周二下午2时,两地教师准时连线,最新一次讨论围绕新课标作业设计展开。“乡村教师最怕闭门造车,我们必须走出去。”教务处副主任乔梦鸽说。为此,学校积极与北京古城二小合作,定期开展线下跟岗培训及线上教学质量分析活动,利用各种交流方式突破地域限制获取前沿理念。这些举措让这里的教师始终保持着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活力。
夕阳西下,校园里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塑胶操场上跃动的足球小将、菜园里忙碌的小小身影、教室中传出的琅琅书声,共同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教育图景。西井中心小学校,正以坚实步伐,探索并书写着乡村教育的无限可能。
·记者手记·
西井中心小学校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其一,乡村学校完全可以在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上达到甚至超过城镇学校标准;其二,红色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三,乡土文化不是发展的障碍,而是特色办学的重要资源;其四,教育公平不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具体制度设计和人文关怀来实现的价值追求。
这所乡村小学,用其4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证明:只要理念正确、措施得当、执行有力,乡村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基本需求,更可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它的实践也为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其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在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乡土文化的过程中,西井中心小学校正培养着一批批既胸怀家国又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