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好路子干出好日子

——潞城区店上镇北村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2024-12-13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秦天

  太行西麓,一路远望。文王山脚,浊漳河畔,这里坐落着抗战时期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个长期驻扎的地方——北村。

 
  岁月流转,山河无恙。如今的潞城区店上镇北村,在红色精神的浸润下,干群一心,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在太行山深处绘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党建引领
 
增强发展“原动力”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等曾在这里生活、战斗……”每当游客问起北村的故事,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振彪就主动担起金牌导游的担子。
 
  郭振彪普通话也不算标准,但游客都喜欢找他,郭振彪说的全是心里话:“如今,村里的水、电、路都通了,老百姓年底的分红也翻番了。2021年北村还成功入选中组部、财政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这些年,北村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高位统筹谋划全村建设“施工图”,绘就“强村富民”新画卷。
 
  夯实支部堡垒。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大力实施“书记项目”。强化“四邻联动”,坚持健全“村党组织-村民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充分按照“老、中、青”梯次格局,落实“干部联组、党员联户”制度,推行“一帮四”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辐射带动四邻,凝聚党群合力,为推进北村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供强大动力。
 
以醋兴业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冬日清晨,一缕缕醋香从北村的农家小院溢出,忙碌的村民们翻动着醋醅,严格按照“制曲养菌、蒸煮醋饭、下曲发酵、搅拌谷糠、搓曲来火”五步骤成就一坛坛好醋。
 
  “蒸煮高粱时,要根据季节、温度、湿度等,调节高粱和水的比例,拌曲时,搅拌要做到全面均匀通透。”一次次的酿醋经验使村民张保国形成了自己的小窍门。而在北村,150余户人家都有制作售卖老醋的传统。
 
  “经济要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郭振彪说,“守着好手艺,还能吃穷饭?”
 
  近年来,北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农户酿造老陈醋优势,先后成立长治市养康醋业有限公司和北村老陈醋酿造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吸纳150余户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共同打造“北村老陈醋”品牌,预计平均每年可为村集体收入150万元,制醋农户增收1.5万元,村民们的口袋日益富足。
 
  2023年,在上级部门帮助下,成功为84户酿醋农户申请到发展庭院经济特色酿醋项目产业奖补资金10万元,建立科技科普活动点,吸引不少研学团队前来体验。
 
  酿醋产业的发展,不仅培育了乡村研学游新业态,也带动了南瓜园种植等其他产业相继丰收。搭建14座钢架大棚,推广种植西红柿、香瓜等特色果蔬;推动闲置用地二次利用,引进宙石新型建材、盛其欧工贸等多家企业,以土地“存量”换取发展“增量”,壮大村集体经济,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30万元。
 
用好资源
 
村庄来了八方客
 
  红色基因是激活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北村利用好本土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在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走深走实。
 
  整合修缮八路军总部旧址、北方局旧址等红色地标,对民俗和革命展区进行规划布局和梳理升级,对沿线红色故事进行情景还原,设置雕塑或红色打卡点,打造“红色历史文化街”,有效提升红色研学、传统民俗的游览体验度。
 
  “我们深挖红色文化底蕴,积极打造潞城区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充分将红色革命历史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相融合。”北村党支部委员郭鑫介绍。同时,基地可容纳150人住宿、300余人就餐培训,可为村集体经济提高收入作贡献。
 
  为讲好北村红色故事,由年轻党员牵头成立红色基因传承志愿服务队,精心打造“北村说”“小小讲解员”两个志愿服务宣讲品牌,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志愿宣讲活动。
 
  同时,丰富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结合传统节日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村晚”“农民丰收节”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引领文明新风。
 
  如今,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北村,一手依托红色资源抓文旅融合发展,一手立足当地特色打造农特产品品牌,村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