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书记”在禾登

——记市人民检察院派驻壶关县龙泉镇禾登村第一书记武彦杰

2025-08-28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牛海燕
  “小武书记,真是把咱的难事当自家事办!不仅帮俺家讨回公道,更带着全村闯出致富路!”壶关县龙泉镇禾登村村民老闫望着连片的蔬菜大棚,难掩激动。他口中的“小武书记”,正是市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支队三级警长、禾登村第一书记武彦杰。从脱贫攻坚一线到乡村振兴战场,他始终以司法为民初心扎根乡土,用法律利剑破解民生难题,以产业思维激活乡村动能,在田野间书写着新时代检察干警的担当答卷。

于困境中寻破局之法

  多年来,驻村经历让武彦杰练就直击本质的洞见力,领悟到一个深刻道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在于,村民最迫切的需求常常被各种表象所掩盖。不能只停留于问题表象,必须练就一双能够穿透复杂局面、直指问题本质的“火眼金睛”,培养拨云见日的洞察力,才能从看似无解的困局中找准村民急难愁盼。

  驻村家访时,他发现脱贫户张某家正遭遇“双重打击”。妻子与母亲在刑事案件中遇害,而嫌疑人家境贫寒,无力赔偿,张某一家生活瞬间坠入谷底。多数人认为“这事只能认栽”,但武彦杰却从这看似无解的困境中,敏锐捕捉到关键信息:张某作为脱贫户,符合司法救助的申请条件。

  他当即行动,化身政策宣讲员,向张某点明“司法救助不是施舍,而是法律赋予受害人的权利”。同时充当“跑腿专员”,往返于公安鉴定中心、镇政府及市县人民检察院,既协调临时救助解燃眉之急,又梳理司法救助材料清单。最终,不仅帮张某家拿到国家司法救助金,还指导其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进一步维权,用精准洞察力为困境家庭带来希望。

于产业中筑法治根基

  “乡村振兴既需要产业赋能,又需要法治护航。两者协同方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武彦杰以系统思维把握乡村振兴本质。禾登村以蔬菜种植闻名,但村民“单打独斗”,常因合同纠纷、技术落后吃亏。老闫就曾因口头约定被收购商压价,赔光了本钱。武彦杰没有拘泥于“送钱送物”的表层帮扶,而是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缺技术更缺规则,少销路更缺保障。

  他先自费从山东请来种植专家,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更关键的是,会同村“两委”成员逐户调研,梳理出“购销合同不规范”“土地流转无协议”等8类高频纠纷。针对这些问题,他邀请市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部门的同事编写《农村常见合同指引》,用通俗案例讲解“品种、价格、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还组织村民开展“模拟签约”实训。在他的推动下,村里农副产品的外销有了规范购销合同,老闫不仅大胆承包了村集体的42座大棚,还自建20座新棚,直接带动2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年增收超10万元。

  思考不止于田间地头。武彦杰发现村里废弃蓄水池闲置,便琢磨着变废为宝。他积极提出申请,市人民检察院帮忙争取产业资金,计划改造成光伏电站,但没有急于动工,而是先请法律顾问介入,对电站运营模式、收益分配方案、土地使用年限等逐条论证,形成《光伏项目合规手册》,确保村集体每年稳定增收5万余元。如今,禾登村光伏、蔬菜两大产业齐头并进,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跃升至10万余元,法治护航下的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于治理中显实干担当

  “法治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得一步一个脚印落到实处,让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变化。”这是武彦杰在工作中一直坚持的信条,“将法治为民的承诺转化为使命必达的行动准则,以高效的执行能力让群众看见实效。”

  为让法律走进寻常百姓家,他制作驻村干部联系卡,挨家挨户发放,承诺“24小时回应诉求”;开设“法治小课堂”,邀请检察官同事讲解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身边法,一年累计开课30余场,参与村民超800人次。针对“六乱”整治中村民“不理解、不配合”的难题,他没有搞“一刀切”清理,而是会同村“两委”成员逐户走访宣讲《环境保护法》,结合“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政策,让村民明白“清理杂物既能换日用品,又能住得舒心”。遇到有抵触情绪的,就帮着一起打扫,用实干带动自觉。

  在他的推动下,禾登村向相关单位争取资金建成法治教育文化广场,绘制《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宣传墙;修订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乱搭乱建等问题明确规范,用“软约束+硬监督”让治理有章可循。如今的禾登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灯照亮夜行路,广场上孩童嬉戏,大棚里蔬果飘香,一幅“人美心齐”的和美画卷徐徐展开。

  “驻村一日,便要担责一日。”武彦杰破解民生难题,筑牢产业根基,靠高效的执行力推动乡村善治。在他身上,彰显着新时代长治检察干警“脑中有观点、眼里有真相、笔下有力量、落地见实效”的过硬素养。市人民检察院将继续以这样的“检察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让公平正义之花在乡土大地持续绽放。(王涵)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