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美画卷展新颜

——我市深化城乡统筹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2023-04-02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新的春天,城乡入画。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大幅改善,城乡发展更趋协调,“融”出新机遇,“合”出新动力。

  新的征程,号角催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新的出发,步履坚定。

  我市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联通城乡融合动脉

城乡融合,交通体系是关键点。推进县区与主城区之间、县区与县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县区联动、城乡融合发展

  公路,一端连着乡村,一端连着城市。

  城乡融合,交通先行。我市统筹推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打通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呈现出以高铁、国省干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干支相连、城乡相通的一体化交通网络。

  城乡路网建设一体化。

  “29分钟直达武乡,1小时20分钟抵达太原!”郑太高铁列车风驰电掣,从长治北上太原、南下郑州,均缩短至一个半小时左右。318万长治人融入“晋豫2小时经济圈”。

  郑太高铁,在长治境内150公里,途经武乡、沁县、襄垣、潞城、潞州、上党6个县区。

  一条跨省高铁,纵贯太行,连起长治一半县区和城乡。“高铁来了,我们的产品和客户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老区人民的心气足了。”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红雁感慨。

  市内大循环,外围大辐射,区域大联通。路网越织越大,车次越开越密,城乡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高速公路廊道再扩容。黎霍高速公路施工正酣,黎城至沁源段主线隧道全部连通。项目全部完工后,将彻底结束沁县、沁源县不通高速的历史。

  干线公路路网再提质。208国道全市域一级公路改造全面进入建设阶段;国道环线公路自由流收费进入试运营阶段。建设“四好农村路”527.9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147.9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主线全线贯通。

  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城乡实现互联互通、良性互动。

  城乡便民出行一体化。

  “去趟县里,以前叫坐班车,现在叫乘公交。”王江维,家住平顺县虹梯关乡化圪道村,经常坐车到县城办事。平顺县采用“城乡公交+客运班线+定制班线”模式,大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

  客运体系再优化,城乡共谱“协奏曲”。潞州、潞城、上党、屯留、襄垣、平顺、壶关、武乡、长子、黎城10个县区实现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运营;上党、潞城、襄垣、长子、黎城、沁源6个县区实行免费公交。

  如今,宽阔平坦的公路,畅通了通村达户的“毛细血管”。穿行在沃野田间的公交车、客运巴士,与邮政运输、乡村旅游、物流配送有机配合,实现运输模式“多重叠加”,“城货下乡、山货进城”更加顺畅,农民朋友“早上进城赶集、下午下地干活”成为平常事。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路网畅通,发展加速。一大波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随通途蜂拥而至。

  人才要素双向流动加快。“老家在村里,工作更方便。”山西传媒学院毕业的韩方妮,去年被选聘到沁源县交口乡尚义村工作。进城就业,返乡创业,人才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我市出台一系列支持返乡就业创业举措,为一名名“新农人”“乡创客”等筑起“梧桐巢”。

  科技要素助力循环畅通。长子县旭彪蔬菜种植家庭农场主陈旭彪,依托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用1部手机轻松管理6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科技进村入户、电商直播走俏、山货物畅其流、乡村旅游火爆……这个春天,我市农村农业充满生机。

  城乡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我市“乡村记忆、历史研学”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因路而美、因路而兴,沿线村庄的产业由单一型向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游学观光等方向多元化发展,农民朋友实现稳定增收。

  沟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山河、联通城乡。

  四通八达的路网,成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也让城乡群众乐享通达、便捷的出行服务,尽享高质量发展的丰厚红利。

建强城乡融合平台

城乡融合,县域建设是切入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乡村能力

  处于“城尾乡头”,县城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乡村。

  县域强,则区域强;县城兴,则乡村兴。我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围绕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承载力、辐射力。

  配套全,县城更有吸引力。

  午后,黎城县黎侯公园。晒太阳、散步的居民渐渐多了起来。

  位于县城的黎侯公园,经过改造提升后,成为民众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这是黎城县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公园,让群众轻松便捷享受“绿色福利”的一个缩影。

  “小黎城”,一直都是外界对黎城县县城规模小、人口少,城市建设、服务功能滞后的戏称。去年以来,黎城县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投资10亿元的15个城市更新品质提升项目。

  从优化城市总体布局、拉大城市框架、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民活动空间、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等七方面入手,黎城县全力推动县城品质提升。

  增强吸引力,县城正发力。统筹市政设施“硬件”和公共服务“软件”建设,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县城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产业兴,县城更有竞争力。

  “县里政策好,厂里条件好,自己勤快点,一个月到手工资两三千元不成问题。”

  位于沁源县城南村的沁源县泰达电子有限公司,由城南村委会与苏州益龙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在这里,家住沁河镇城南村的常丽峰,每天可以加工数据线1000件以上。

  一条数据线,令太岳山巅的村庄与“科技之城”苏州紧密相连。在沁源,像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陆续近悦远来、投运见效。

  沁源,处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一脚踏三地”的沁源,多点发力,从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等综合承载力方面着手,实施县城建设,打造郭道县域副中心和王陶区域中心。

  在县城建设中,一方面统筹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吸引要素、人口集聚;一方面聚力产城融合,谋划招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业、商业综合体落地,吸纳人口就业,提升发展能级,构建“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协同发展新格局。

  良禽择佳木而栖。晋能控股电力集团等一批批知名企业落户,沁源通用机场建设等一批批重点项目落地,深圳市金乐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一个个项目签约……县城建设的磁吸功能越来越强,未来可期。

  人口聚,县城更有支撑力。

  “一家人全都搬到了县城”“在农村还有地种,但居住在县城”——这样的变化,在壶关县正悄然发生。

  围绕打造“生态旅游新城”,就近城镇化,壶关县城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补短板。加快推进市区至壶关县集中供热管网及配套建设一期、城东植物园提档升级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县城元素有机更新。

  惠民生。不断完善供热、供水、供气、供电设施网络,统筹抓好智慧交通、户外广告、占街经营专项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

  提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和稳定就业能力,更多新市民安居乐业,县城更具凝聚力、创造力。

  城乡活力澎湃,元素有机更新,功能稳步提升。建强建好县城这个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推动新型城镇化从“量变”实现“质变”飞跃,带动乡村共享发展成果。

打造城乡融合亮点

城乡融合,专业镇是突破点。引导专业镇、重点镇、特色镇做大规模、做优产品、做响品牌,以点带面,打造一批乡村产业增长极、基层治理新样板、乡村振兴新示范

  春日胜黄金,光景一时新。

  这里,有青翠的绿,自然馈赠为一方百姓打开增收之门;

  这里,有鲜艳的红,革命薪火为这片热土点燃精神之炬;

  这里,有明亮的蓝,数字“蓝海”为这片领域掀起创新之浪。

  循着一座座特色小镇的足迹前行,一路惊奇,一路赞叹。在长治,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规模突出的专业镇建设发展新路子,正演绎着别样精彩。

  生态守“本色”,资源“专”用拓富路。

  初春时节,沿着“党参一条沟”,走进平顺县龙溪镇的万亩潞党参种植基地,层层梯田里随处可见参农忙碌的身影。

  2022年,全县发展潞党参2.3万亩,带动2.5万人,人均增收9000余元。同时,引进修正药业、真奥集团、振东制药3家制药龙头企业,全链条发展潞党参产业,潞党参基地入选全国首批“三品一标”基地,平顺县成功入选山西省首批“十大专业镇”(上党中药材专业镇),成功创建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

  乘东风,变思路,迈大步。面对专业镇建设这一创新布局,平顺县从直接帮扶个别企业向系统帮扶行业转变,建成潞党参智能育苗工厂和炼苗基地,编制《栽培技术规程》,完成党参专用生物肥料等10项科研成果……一系列的“组合拳”“连环招”,为平顺县开启中药材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是个丰收年,我们村的800亩党参,亩产达到350斤,全村依靠种潞党参收入八九百万元,大家伙过上了好日子。”龙溪镇淙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陈琳满脸喜悦。

  文化保“底色”,文旅“专”修提品位。

  一份史料一份记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在上党区振兴小镇红色收藏馆,人物图片、年画、报纸、书籍、文字资料等两千件展品,集中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丰功伟绩。

  除此之外,红色文化广场、抗日战争主题广场、上党战役展览馆等场所,在这座匠心独运的特色小镇铺展开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带领着游客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近年来,振兴小镇不断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将红色文化、美丽村景与民俗表演等有机结合,激发山乡经济活力,让游客感受到乡村魅力,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平台和机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一项项荣誉为这座文旅融合专业镇增光添彩,也让乡村振兴之花更加夺目鲜艳。

  数智增“亮色”,触网“专”攻赋动能。

  “家人们,大家好!咱们这小米色泽金黄、营养丰富,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旱地种植、天然耕作……”在晋皇羊肥小米直播间,主播杜秋红不遗余力地与观众们积极互动,每天在线人数近千人,销售额在1万元左右。

  创新是小镇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武乡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 推进现代物流、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做好电商人才引进和培育,创建电商示范企业,培育区域特色品牌,逐步构建“产业+电商+配套”的武乡羊肥小米乡村e镇可持续发展模式。

  兴盛垴村作为培育小米乡村e镇的核心区,依托驻地企业太行沃土产业园,通过搭建“村企联建”平台,整合特色农产品向乡村e镇集中,打造成电子商务集聚高地,让更多村民跳出传统销售模式,走上电商路。

  要素聚集,环境提升,产业创新,抬眼望,各色专业镇“百花齐放”,各展千秋。

  田畦沃野尽美景,城乡融合展新颜。长治,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常珍珍 徐姗)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