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到万家
——武乡县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2023-01-31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路璐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煤改电”暖屋更暖心、小厕所改出了大民生,乡村旅游让村民吃上“旅游饭”……记者近日在武乡老区走访发现,基层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从群众最深切的期盼入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办好民生事、温暖百姓心。
代照岭的暖屋子
数九隆冬,寒潮侵袭。武乡县丰州镇代照岭村村口的水渠内已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村里的供热效果究竟怎么样?村民家里暖不暖?丰州镇代照岭村党支部书记窦玉龙这几天每天都要进农户家里转转。
早上8时,太阳还没完全照进大山。山风冷硬,吹在脸上像刀刮一样疼。窦玉龙缩着脖子,一路小跑,来到村民史小平家。“小平,你家够暖和呀。”“可不,屋里有20多度呢。不用烧炉子真是太好了,起夜不冷了,也不用倒炉灰,家里又暖和、又干净。”
想起前几年都要到村民家中检查烟囱,就怕出现煤气中毒的事故,窦玉龙笑着说,“煤改电”后可把那颗悬着的心放下了。
实施“煤改电”清洁取暖,一头连着百姓冷暖,一头连着蓝天白云。近年来,武乡县通过大力实施“煤改电”工程,积极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工作,降低村民采暖成本,改善村民供暖条件。
“我们家2间房,以前冬季烧煤费用大概3000多元,现在用电只要1500多元,一个取暖季就节约了将近一半。”村民史小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屋里暖了,群众的心也暖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窗外的寒风刺骨,室内暖意融融。“煤改电”让广大农村的冬天不再寒冷。“我们现在的生活,跟城里人没啥两样,舒坦着呢。”住在干净整洁的新房里,史小平老两口心里暖洋洋。
南沟村的美样子
“以前的厕所就是一个土坑坑,脏乱差不说,特别不卫生。现在新建的厕所,既干净卫生,又美观实用,确实好!”——农村“厕所革命”让武乡县故城镇南沟村村民郝旭生切切实实有了幸福感。
说起厕所,村里有句顺口溜:“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半边,蝇蛆成群臭熏天……”去年在镇村两级的动员下,郝旭生家的厕所进行了彻底改造——加装顶棚改装门,亮化白化装排风,看着改造后的厕所,郝旭生赞不绝口。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通过“厕所革命”改出文明新风,让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有了“面子”,更有了“里子”。村党支部书记闫三平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农户改厕有补贴,越来越多的旱厕改成了干净、敞亮的卫生厕所。村里的环境干净卫生了,群众的满意度也大大提升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武乡县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水清、地净、村绿、房美,做好厕所改造、硬化路面、绿化村庄、美化环境“四化”文章,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整饬一下,村子变得更美了。”如今,南沟村家家户户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一户家庭就是一处风景,萧瑟的冬日山村绽放出别样风景。
砖壁人的好日子
“老板,订个餐,还有包间没,我们人多。”
“有,你告诉一下用餐时间,好提前准备。”
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村民张国兵经营的农家乐生意红火。这不,前脚刚放下订餐电话,屋里已进来一波游客前来就餐。“土鸡煲、武乡灌肠、石磨豆腐……”张国兵手捧菜单,热心地为客人推荐着特色农家菜。
“过去靠种地、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最多不过2万元,如今一年能赚10多万。”张国兵的笑容里满是幸福,“这好日子,全靠旅游业的发展。”
砖壁村位于太行山腹地,三面环沟,一面靠山,山陡沟深,干旱少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曾长期在此驻扎。 近年来,随着武乡县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依托八路军总部旧址,在砖壁村建成了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勤劳的砖壁人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以“乡村·红色”为主线,全力打造体现北方农村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和再现抗战场景的体验式红色旅游。越来越多人知道了砖壁村,人们来这里回忆抗战的艰辛,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很多游客还会在村里住上几天。不少村民看到家门口的致富新路子,纷纷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每逢节假日,农家乐小院里总是坐得满满当当。
乡村旅游给村里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财气。村民自制的千层鞋底儿、棉布老虎、八路军娃娃等工艺品,以及自家种的小杂粮吸引了外地游客购买,越来越多村民放下土里刨食的“泥饭碗”,端起发展旅游致富的“金饭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今,依托太行山优越的区位条件、壮美的自然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武乡县积极探索和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带动乡村、田园焕发光彩,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端着旅游‘金饭碗’,这日子,美着呢!”看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砖壁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军心里甜滋滋的。(赵海鹏 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