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其天放 如是得之

——从韩志鸿的审美体系说开去

2025-02-26  来源:山右兰亭微信公众号  编辑:路璐

640.webp.jpg

韩志鸿/【习书有感】笔兴探云玄,翻经问古贤。韵随王逸少,骨入柳诚悬。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内,“诗书画印”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个传统文人必备的知识构架。从艺术本体论来讲,无论是从诗词、绘画、书法、篆刻各自的内在规定性上说,还是从四者的血缘关系来讲,书法在“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的语言架构中,以独特的民族性和高度的的成熟度成为这个有机体的审美核心。

 

  而韩志鸿的艺术之路天启般的从书法这个核心入手,辐射金石、诗文和丹青,在耳顺之年构筑完成了一个传统文人书画家的审美体系。以我之寡闻,能够具备这种美学构架并能驾轻就熟者,在当下“士”风不古的人格语境中显然不是一个大多数的存在。

 

  言其天启,窃以为是一种文化召唤,这种召唤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近代自新文化运动以来重创后的复苏。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国家百废待兴的一个时间节段,这个阶段也可以看做是传统文化复兴之肇始,从书法来讲,中国书协成立于1981年,而韩志鸿养正之旅、艺术之路也由此开始,一路走来,颇有宿命感。我相信这是几千年文化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光照和启示。
 
 
  韩志鸿的书法,上承篆法,下探楷则,兼乎篆隶,再入魏晋之室,以逸少大令审美为圭臬,内擫外拓,古质今妍,典雅隽秀又不失阳刚之美。
 
 
640.webp (1).jpg

 韩志鸿/自撰联《一苇·三世联》
 

  所谓“印从书出”,其篆刻步趋先秦又泥古为今,线文结构,形神各殊,浑然一体。文采辉光,节奏条理,书、章、刀有笔有墨,有形有神,有性有灵,更显高古气韵。

640.webp (2).jpg

 韩志鸿/《大太行》
 
640.webp (3).jpg
 
韩志鸿/《修竹苑》
 
   韩志鸿还擅绝律长短句,于律绝和词韵的规范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用典巧妙,用字推敲,叙事抒情言志,俗雅兼俱,妙趣横生。
 
640.webp (12).jpg
 
 韩志鸿/《徽州冬吟》十六首(一) 
 
640.webp (4).jpg
 
韩志鸿/《徽州冬吟》十六首(二、三、四、五) 
 
  再看其山水花鸟,南北两宗皆不偏废,既有戾家的笔墨意趣,逸笔草草,也追求行家的法则规范,有格物求真的一面。
 
640.webp (5).jpg
 
韩志鸿/《太行洪谷》 
 
640.webp (6).jpg
 
韩志鸿/《妙材自合佐千觞》
  
  不难看出,韩志鸿的知识构架,审美语言,审美趣味,源自其正大中和的审美理想以及背后纯正的儒家底色。
 
  正大,指涉内涵和气象,关乎艺术家内在学养和修为的精神品格,合乎“万物统体一乾元”的天道之理,是蓬勃茂盛的创始化生的天地之本,是道德秩序的建立之本,也是艺术之美的产生之本。
 
  中和美学是建立在儒家“中庸”之道上的审美范畴,是儒家美学的最高理想。从政治秩序到情感外化再到审美方法论,无不体现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又归于宇宙之理,生命之道。
 
 
640.webp (10).jpg
 
临《杨凝式·庐鸿草堂十志》
 

       以韩志鸿绝句,书法,篆刻和绘画来看,皆赓续古人法度,守“理”、循“法”、拓“意”学缘脉络纯正清晰,不离大道,始终如一。所以,对于韩志鸿的书法慎步而止于现当代书风,诗文恪守古典样式,绘画一派老式文人的趣味,就不难理解了。
 
  韩志鸿的艺术实践最终落墨在以绘画为表意系统的四位一体的形式文本中,在这个系统中,书法作为灵魂出入表里,如同交响乐中的第一小提琴,既要协理乐队也要完成自己的演奏。当下,常有国画家因书法不济被诟病,所以,不得不说韩志鸿“先书后绘”和“援书入画”的方法论是智慧的,有效的。其实遍览中国绘画史,大师们皆以此为进路。
 
  绘画是韩志鸿构建自己艺术系统的最后一个符号,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诗书印三者深厚的学养,探窥个中堂奥,已渐入佳境。
 
 
640.webp (13).jpg
 
临八大
 

       以索绪尔符号学的组合、聚合双轴关系来看,组合就是文本构成方式,是显示性的,聚合是文本建构的方式,是隐藏性的。

       在韩志鸿把“诗书画印”这四个符号组合成水墨画这种中国艺术的经典样式的过程中,聚合轴这种隐匿性的意义,便清晰的浮出水面——中国传统美学人格的构建。可以说韩志鸿所有的艺术实践的底层逻辑就是践行儒家“生之为仁”——“君子体仁”的生命哲学。顺着这个“天人合一”的逻辑,可以发现韩志鸿把完善人格作为其艺术实践的终极理想,而艺术不过是其人格的养成方式和修炼途径。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中“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以达至“修身”的理想,同时,艺术家的人格修养,人生境界也无不影响着艺术的气质。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韩志鸿的并不急于在艺术形式上是急于推进而失去初心。
 
 
640.webp (7).jpg
 
史先清(左)与韩志鸿
   
     《周礼》中有“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的通识教育,对于文人艺术家来说,“诗书画印”就是一种区别与“匠人”的全面学养。所以说,在艺术专职化越演俞烈的今天,在艺术与人生渐趋割裂的当下,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格底蕴,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无现实意义。
 
  生活中的韩志鸿,英俊高大,极具阳刚之气,又广交朋友,为人谦和,乐于助人,讲段子,学方言,喝大酒,熬夜看球……既有“常高于俗而与俗立异”的士气,又有“常溺于俗而与俗同流”的烟火气。可谓“不与俗异,不与俗同”,实乃为人之大境界也。(作者:史先清)
 

  韩志鸿简历:

  韩志鸿,字凌云,号绪堂,别署夏荷。一九六三年生,山西武乡人。长治学院书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书协第四届创作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画院书法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书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书法家,山西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治市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衡漳印社社长。

 
 
640.webp (8).jpg
 
 临《米芾·复官帖》
 
 
640.webp (11).jpg
 景文魁《饮青莲寺听奏梵乐》
 

640.webp (18).jpg

喜延·自有联

 

640.webp (19).jpg

自撰联/以艺·于文联

 

640.webp (20).jpg

 

海为·云是联

 

640.webp (21).jpg

 

曲径寻新首·幽途问旧关

 

640.webp (22).jpg

谢榛《渡黄河》/日翻·风扫联

 

640.webp (23).jpg

自作诗/【辛丑中秋感怀】悦慕河西载酒觞,生逢得遇一多堂。时光忽忽情深处,极目云中向北方。

 

640.webp (24).jpg

【绪堂笔记】一则

 

640.webp (25).jpg

临王蒙


 
 640.webp (14).jpg

 仿弘仁

 

640.webp (16).jpg

 春咏太行

640.webp (26).jpg

 徽州印象(一)

640.webp (27).jpg

徽州印象(二)

640.webp (28).jpg

宿峰顶寺/李白诗意图

640.webp (29).jpg

 满庭诗境飘红

640.webp (30).jpg

端阳吉安

640.webp (31).jpg

中秋安康

640.webp (32).jpg

饮兰

640.webp (33).jpg

品梅

640.webp (34).jpg

卯友图/同道同庚六十春,当知不觉比邻亲。如来怎问乾坤事,潞府萧闲七兔真。

640.webp (35).jpg

乙巳

640.webp (36).jpg

志鸿之玺

640.webp (37).jpg

 元德堂(附边款)

640.webp (38).jpg

赵保红(附边款)

640.webp (39).jpg

鸿

640.webp (40).jpg

绪堂

640.webp (40).jpg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