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榜样 | 申树凤:讲好太行山红色故事
2025-10-20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焰七 |
申树凤(右一)在平顺红旗渠源头宣讲。(受访者提供)
近日,红旗渠源(平顺县)教学点启动仪式在平顺县石城镇崔家庄村举行,作为《红旗渠源头的故事》一书的作者,68岁的申树凤受邀出席,并以访谈教学主讲嘉宾身份接受采访,向在场学员深情讲述在红旗渠平顺段发生的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
申树凤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平顺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2017年退休后,他毅然扛起县老干部宣讲团、县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双团长职责,还兼任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以作家的笔力,全心投身于家乡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深情讲述劳模故事
平顺是有名的劳模之乡,申树凤自小听着李顺达、申纪兰等劳模的故事长大,“艰苦奋斗、为民奉献”的精神,早已刻进他的心里。
退休前,申树凤以劳模精神为标尺,扎根治安一线,化解矛盾、排查隐患,把担当写在每一次出警中。退休后,他主动扛起宣讲重任,立志让劳模精神代代相传。为让宣讲有温度,申树凤翻遍全县档案馆的劳模资料,走访数十位劳模家属,打磨出十多门精品课,每门都做到“有讲稿、有课件、有视频”。
讲《学习劳模精神,传承优良家风》时,他带来李顺达后人保存的旧锄头,让观众亲手触摸劳模的坚守;讲《刘科岐绿化荒山的故事》时,他拿着泛黄老照片,还原老人20年将荒山种成“花果山”的不易。多年来,从平顺的党政机关、中小学校操场,到市区文化讲堂,再到省公安厅的培训课堂,累计3000多份手写材料、面对10万余名听众的宣讲,见证着申树凤的执着坚守。
追溯红旗渠源头历史
“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其中有19.6公里位于平顺县,其源头(渠首)在崔家庄村,乡亲们当年倾尽全力支援,可这些故事少有人知,我来写!”2018年3月,因红旗渠平顺段历史未被系统整理,在县政协文史委支持下,申树凤开启了《红旗渠源头的故事》的撰写之路。
写书资料匮乏,申树凤数次深入红旗渠平顺段沿线走访,还赶赴太原、林州等地,寻访当事人150余名,整理笔记200余万字,行程累计2万多公里。当他在一堆解密档案中,找到山西省委写给河南省委,明确表示全力支持林县(今林州市)“引漳入林”工程的亲笔信“抄件”时,激动得泪流满面。
2021年,30余万字的《红旗渠源头的故事》正式出版。申树凤以细腻笔触还原了历史,讲述平顺干部群众如何不惜代价,主动放弃浊漳河水的优先使用权,为林县修渠工人提供住房及生活保障,为红旗渠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此书填补了这段历史记载的空白。
今年9月28日,由山西太行干部学院与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联合打造的红旗渠源(平顺县)教学点,在石城镇崔家庄村正式启动,崔家庄、白杨坡、王家庄三个党性教育教学点同步投入使用,实现了晋豫两省红旗渠党性教育资源的跨省联通,这也让申树凤笔下的红色故事有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
助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申老师,村里想建座文化展馆,可是布展没思路,历史脉络也理不清,您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吗?”2016年秋天,申树凤到“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白杨坡村采风,村党支部书记拉着他的手,眼里满是期盼。
2017年退休后,申树凤第一时间兑现承诺,担任村里的乡村旅游文化顾问。为建好展馆,他先后前往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昔阳大寨村、榆次区后沟村等地取经,把先进布展理念密密麻麻记在本子上,再结合白杨坡村实际调整方案。他深挖白杨坡村“家底”,共收集老照片、老物件1.3万余件。写解说词时,他特意避开生硬文字,改用村民熟悉的歌曲、顺口溜,创作了总计5万多字的解说词,让讲解更接地气。
2018年6月,“太行乡村记忆馆”开馆。2300多平方米展馆,成为展示太行革命传统与农耕文化的鲜活课堂,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如今,文化火了,乡村也旺了,村民在家门口摆起土特产摊,开起“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申树凤从不停歇。去年4月起,他又与张高明、许成玉、段文明等人,共同为家乡北耽车村编撰村志。今年国庆节前夕,这部倾注大量心血的40余万字书稿已完成,准备印刷出版。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申树凤的家里,书柜中的荣誉证书越来越多,可他依旧淡然,只是把荣誉轻轻收起,每天仍忙着宣讲、写作、跑乡村。他以坚守为笔,以奉献为墨,勾勒出一名老党员最动人的模样。( 丁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