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光点亮山区学生求学路

——90后教师董晓倩以青春赴“乡约”

2025-10-10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焰七

p24_b.jpg

董晓倩正在辅导学生作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2年,24岁的董晓倩从山西大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毕业,就带着“与乡村赴约”的初心,回到了家乡壶关县。那年恰逢当地招聘特岗教师,她毅然选择了偏远的石坡乡中心校寄宿制小学。如今三年过去,这位90后教师用坚守与热爱,在山区校园里书写了一段温暖的教育故事。

  “张桂梅老师的故事,是我逐光而行的起点。”董晓倩坦言,在大学期间偶然了解到华坪女高的事迹时,她被深深震撼。“如果能陪乡村孩子走一段路,给他们带去哪怕一丝光亮,这一生就不算碌碌无为。”带着这份信念,她走进了壶关县石坡乡中心校的校门。

  初到学校时,现实的挑战比想象中更艰难。这所偏远山区的寄宿制小学仅有6个班级,生活条件相对简陋。学生们的基础也参差不齐,不少孩子因身体缺陷需要老师额外照顾,但董晓倩没有退缩。

  根据学校安排,董晓倩接手了五年级的数学课。第一堂课她便发现,班里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孩子占比很高,大多由祖辈照顾,不少学生听课不专注、作业拖沓,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董晓倩开始探索适合山区孩子的教学方法。

  她先是引入一款班级管理软件,精心设计了一套“学分激励体系”,提前预习加2分、主动打扫卫生加1分、个人卫生习惯良好加1分,反之,不完成作业则会相应扣分。这套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机制,很快点燃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她彻底放下老师的“架子”,从和学生交朋友开始,课后耐心解答他们生活与学习中的困惑,帮基础薄弱的孩子查漏补缺。为了让数学课更生动,她还带着学生动手做教具,用硬纸板、木板拼出三角形、四边形框架,让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努力终有回报。一段时间后,班里学生听课专注度明显提升,作业完成质量也大幅改善;一年后,她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全县调研考试中名列前茅。董晓倩从不止步于现有成绩,只要有培训、比赛、公开课的机会,她总是第一时间报名。2023年10月,她参加运城学院“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向优秀前辈学习高效教学方法;2024年10月,她代表学校参加壶关县连片教研活动,提前半个月修改课件,让同事帮着磨课,最终成功展示公开课,赢得领导与同行的一致好评。

  董晓倩出生于石坡乡的一个农村,因此她也更懂山区孩子的渴望。2023年,她所带班级的一个男生,因父母早逝,由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抚养,家中困难。董晓倩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成了这个男生的“特殊守护者”——饿了给买牛奶面包,天冷了送新棉鞋,还时常给他添置学习用品。课堂上,只要他举手回答问题,董晓倩总会第一时间表扬,课后还会帮他补习。

  “教师节那天,他塞给我一张纸条,写着‘你是我遇见的最好的老师,我以后有本事了一定报答您’。”董晓倩至今记得纸条上的字迹,而更让她欣慰的是,那年期末考试,这个男生的数学成绩从20多分提升到60多分。

  教育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董晓倩也曾因家长的不理解而失落。有次她留基础差的学生放学后辅导,却被家长找到班里抱怨“耽误时间”。但她始终记得“教育需要家校社合力”,没有因质疑而放弃,依旧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也坚持耐心与家长沟通。她还每月定时走访留守儿童和住宿生家庭,帮孩子们解决实际困难。就像她所说:“我不仅想帮他们提高成绩,更想让他们在欢声笑语里健康长大。”

  三年来,除了寒暑假,董晓倩几乎每天都守在学校,用爱心、耐心与责任心陪伴着孩子们。如今,她不仅收获了学生的依赖、家长的信任,更成了石坡乡中心校里不可或缺的“光”,这位 90后的青年教师正用青春力量,践行着与乡村的“美丽约定”。(马嫣婕 通讯员 秦明)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