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奋进者

助残先进个人 | 韩秀丽:“我愿永远做那个托起花瓣的人”

2025-10-10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焰七
p21_b.jpg
韩秀丽在给小朋友做康复训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苹——果!”上午8时,长治杏林康复医院的言语教室里,韩秀丽跪在软垫上,举着苹果模型,一字一句引导男孩模仿口型。中午,她匆匆扒了口饭,又准时出现在直播间,屏幕那头,许多特殊孩子的妈妈正等着她答疑——“孩子不肯开口怎么办?”“康复训练在家怎么练?”她柔声细语,一一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在这里,她是院长,更是孩子们口中的“韩妈妈”。十五年来,她用爱与专业,一点点拨开残障孩子们的阴霾,托起一个个跌入困境的童年。

  “最开始选择这条路,是因为一个患者的妈妈。”回忆起与助残事业的缘起,韩秀丽的声音总是格外柔和。

  2008年,彼时刚成为母亲三个月的她,对“妈妈”二字有着格外深切的共情。那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她亲眼看到一位母亲抱着重度脑瘫的孩子,想带孩子出门过个节。孩子肢体僵硬无法坐稳,母亲只能一手托着孩子的腰,一手拎着沉甸甸的辅具袋,走两步停一停,汗水顺着鬓角往下淌。可最终,孩子还是因为无法适应外界环境哭闹不止,母亲只能红着眼眶,一身狼狈地将孩子抱回医院。

  “那一幕像根刺扎在我心里。”韩秀丽说,“我也是妈妈,知道看着孩子受苦却帮不上忙的滋味。从那天起,我就想,能不能为这些孩子、这些家庭做点什么?”

  带着这份初心,韩秀丽踏上了助残之路,却没想到,这是一场充满风雨的跋涉。

  最初的康复中心设在瓦窑沟村的民房里,只有三个老师和一个孩子。由于资金短缺、场地问题等,她的康复机构经历了七次搬迁。2015年春天第五次搬家时,韩秀丽第一次感到撑不住了。面对满屋的教具和茫然无措的教师,她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无声落泪。

  “那天接到通知,要求必须搬离。”韩秀丽回忆,眼眶依然湿润。“140多名特殊孩子,40多名员工,去哪儿?”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哭完了,擦干眼泪,她连夜联系社会各界寻求帮助。

  “那段时间,我几乎打遍了所有能想到的电话。”最终,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们渡过了难关。

  “我们可以没有固定场所,但不能没有康复的信仰;可能暂时缺资金设备,但永远不会缺失对孩子的责任。”这句话,成为她和团队最坚定的精神底色。

  沟坎没挡住脚步,信仰却开出了花。今年秋天,有29名孩子离开康复中心,进入幼儿园、小学开始正常的生活学习,这是韩秀丽最欣慰的时刻。“每次看到孩子从这里迈向新生活,我就觉得这一切的坚持都值得。”

  为了让残障孩子真正融入社会,韩秀丽创新构建了“医教康养与辅助性就业”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她开发出《儿童功能性能力评估量表》,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孩子掌握穿衣、进食等基本技能;打造山西省首个“康复机构-资源教室-普通学校”三级转衔模式,成功让100余名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她还细分手工、餐饮等职业方向,建立三年就业辅导员跟踪机制,助力50余名大龄智力障碍青年实现就业。

  更让人暖心的是,她特意把医院的后勤岗位留给残障儿童家属——如今,医院80%的后勤员工都来自特殊家庭。“韩院长不仅救了我的孩子,也给了我们全家继续前行的勇气。”残障儿童小辉的母亲王阿姨说,在这里,大家既是同事,更是互相支撑的“家人”。

  今年8月,韩秀丽荣获“山西省助残先进个人”称号,站在新的起点,她又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科技赋能康复、深化社会协作、政策倡导与人才培养。“未来我们将引入人工智能评估系统,联合企业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推动完善残疾人职业转衔政策。”

  康复教室里的训练仍在继续。一个小姑娘踉踉跄跄走向韩秀丽,她蹲下身,张开双臂,目光温柔而坚定。“每一个生命都有绽放的权利,而我,愿永远做那个托起花瓣的人。”她说。(牛佳锡)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