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主流媒体集中报道我市韩旭辉同志先进事迹
2024-12-24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路璐 |
在司法一线奋斗33年
真心实意为群众
办实事、解难事、理心事的
潞州区人民法院法官韩旭辉
以“如我在诉”意识
办好一件件民生小案
做实一件件民生实事
被群众称为“太行山上的好法官”
12月23日、24日
《人民日报》《新闻联播》
《光明日报》《法治日报》等
集中报道韩旭辉同志先进事迹
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相继在网络平台转发推送
弘扬英模事迹
传递榜样力量
12月24日的人民日报第7版,以《太行山上好法官——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为题,对我市潞州区人民法院马厂法庭原法官韩旭辉一生坚持司法为民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太行山上好法官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
图为韩旭辉(左二)在马厂法庭辖区某厂区现场勘验。张都锁摄
倒下前,正和同事讨论着第二天的开庭工作;人生的最后时刻,手里还紧紧攥着反复研究的案卷……2023年3月9日凌晨,一颗热爱人民司法事业的心,永远停止了跳动——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法院马厂法庭原法官韩旭辉,在外出办案途中,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疾病,经抢救无效辞世。此时,距离他退休仅有4个月。
法袍在身、天平在心。韩旭辉在司法一线奋斗33年,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理心事,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一件件民生小案、做实一件件民生实事,被群众称为“太行山上的好法官”。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追授韩旭辉同志“全国模范法官”称号,中共山西省委追授他“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先坐旁听席再坐审判椅,先敲农家门再敲小法槌,先断家务事再释法理情,先摸准良心再倾听民心,先上公正轨再开效率车。”在实践中形成“五先”工作法,是韩旭辉33年司法事业的宝贵经验,也是这位法官一生坚持司法为民的缩影。
“再小的案件对当事人来说都是百分百的大事”
听说韩旭辉离世的消息,王良芝老人倚着门框流泪,念叨着:“这么好的人,咋就没了呢!”
王良芝和老伴儿的讨薪案,是韩旭辉生前审理的最后一个案子。10多年前,王良芝和老伴儿在一家工厂看门、打扫卫生。后来,工厂经营者因为其他案件被判刑入狱,工厂拖欠着老两口的工钱,多年来一直没着落。
“听说有同样情况的其他工人,在韩庭长帮助下要到了工钱,我们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马厂法庭起诉。”王良芝说。
王良芝是这起系列劳资纠纷案中其中一个案件的原告。这些年,这起系列案件陆陆续续开庭上百次。作为主审法官,韩旭辉操碎了心。
为了帮老两口要回工钱,韩旭辉一趟趟地跑,想尽办法维护务工人员权益。韩旭辉离世前,正是为了这个案子到临汾监狱开庭。
在奔走的间隙,韩旭辉还嘱咐老人的儿子:“父母年龄大出来一趟不容易,你带他们转转。工钱,我帮他们要。”韩旭辉和王良芝一家相约再见。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最后的诀别。
“涉及金额都不大,但韩庭长说,这都是群众的血汗钱,必须要回来。”参与办案的潞州区人民法院法官马晨辉说,涉案企业管理混乱,档案不健全,有人甚至提供不了基本的劳务关系证明,为了帮群众要到工钱,韩旭辉创新思路,让大家提供包括工服、工牌、手套等在内的间接证据。
“再小的案件对当事人来说都是百分百的大事!”这是韩旭辉生前对年轻法官常说的一句话。他把每个当事人的小事都当成心头大事,倾情付出,倾力而为,最大限度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为群众解烦忧。
在审理另外一起农民工讨薪案件的过程中,韩旭辉为了确保判决结果执行到位,及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判决生效后将审判职能向后延伸,与执行法官一起督促当事人履行判决义务。最终,这些农民工顺利拿到了工钱。
成俊堂就是其中一个。“韩庭长为人正直,对人热情。他说,给你们要工钱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尽量把这个钱要回来。”成俊堂说,工友们永远感激他。
“一定要先到当事人家摸准实情,调查得越细结案后越踏实”
每次开庭前,韩旭辉一定会坐在旁听席或者书记员的位置,以唠家常的方式,了解双方矛盾起因,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
先坐旁听席再坐审判椅,这是韩旭辉多年来保持的习惯。
“老韩一点架子都没有,说话特别和气。”和韩旭辉打过交道的群众,都说他是个平易近人、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法官。马厂法庭管辖马厂、黄碾、西白兔3个乡镇,辖区内村民多。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当事人都是自己出庭。但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对上法庭有畏难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庭审效果。因此,韩旭辉坐到旁听席上,用家乡话跟当事人唠唠,让他们放松下来,也更容易找到矛盾的症结。
“开庭也许只要一个小时,但韩旭辉在开庭前化解矛盾可能会用半天时间。”潞州区人民法院副院长牛志华说,凡是韩旭辉坐在旁听席聊过的案件,很少有上诉的,“法律讲清楚、道理说明白,矛盾自然不上交了。”
“办案子,一定要多到现场。”“一定要先到当事人家摸准实情,调查得越细结案后越踏实。”这是韩旭辉对自己和干警的要求。
在办理一起邻里纠纷案件时,当事人双方都说自己的宅基地实际尺寸不够,觉得对方多占了。庭审中,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可又提不出啥证据。韩旭辉当即决定休庭。“走,到现场去!”韩旭辉带着同事到地方后,从后备箱拿出皮尺、水平仪,当场就量了起来。
现场勘验获得第一手资料后,韩旭辉有针对性地释法说理,打通了影响邻里关系的“心墙”。最终,当事人在清晰的图纸与准确的数据前认了理、服了气:“法院怎么判我就怎么办。”
“先敲农家门再敲小法槌”。韩旭辉的皮尺跟着他跑过村头巷尾,丈量过许多案涉现场。“案结事了,就是一趟趟跑出来的。咱们虽然累,但很值!”他说。
韩旭辉扎根基层一线,坚持司法为民,他生前办理了各类案件3000多件,重法理、明事理、讲情理,把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尊重和赞许。
“判决结果不仅限于案件本身的定分止争,还为群众提供了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
在马厂法庭,挂着一张韩旭辉巡回审理一起赡养案的工作照。照片上,附近的乡亲来了不少,里三层外三层地在院子里旁听。
这起案件的原告是两位七旬老人,被告是老人的三个儿子。因为分家析产时存在分歧,三个儿子拒绝履行赡养义务。为了解开一家人心里的疙瘩,韩旭辉开庭前一次次上门做工作,用朴实的话语梳理如团团乱麻的家务事。经多次调解,三被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考虑到农村赡养纠纷较多,这起案件具有典型普法意义,韩旭辉决定在村里公开审理。他说:“要让群众看清楚、听明白,大家才能信得过!”
“讲清了法理,讲明了事理,讲透了情理,合议庭从多个角度出发,耐心细致进行引导。”曾与韩旭辉并肩奋斗13年的法官郭涵墨,至今难忘当天的场景。
用群众身边的事以案释法,村民们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巡回审判的当天下午,三被告就把老两口接回了家。十几年过去了,这个村子再也没有发生过赡养纠纷案。
韩旭辉常说一句话:“判决结果不仅限于案件本身的定分止争,还为群众提供了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
曾有这样一起引起“该不该赔”争议的案子:因与顾客发生争吵,早餐摊摊主倒地后经抢救无效死亡。面对复杂的矛盾和针锋相对的当事人,韩旭辉掷地有声地表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案件办理中,韩旭辉多次到现场走访调查,逐帧查看监控,断明纠纷始末,认定死者应对损害结果承担主要责任,回应了社会公众对于公序良俗的期待。
“公正无私、毫无偏袒,办案既讲法又重情。”这是企业法务工作者韩伟对韩旭辉的评价。
有一次,韩伟想让韩旭辉帮忙,在案件审理中拖一下时间,让企业缓一口气,被当场拒绝。韩旭辉告诉他:“法律就是法律、程序就是程序。你们难,对方也难,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同样要面临资金链的断裂。”在后来的案件办理中,韩旭辉深入双方企业详细了解情况,多次组织调解,设身处地为他们找出路、想办法,促成双方互谅互让,最终达成和解。
一身法袍,一生承诺。韩旭辉扎根基层一线、守护公平正义,以恒心践初心、以生命担使命。他的言行,成为人民法官忠诚干净担当的最好诠释;他的笑容和身影,也留在了他温暖过的每个人心中。(魏哲哲)
12月23日晚播出的《新闻联播》用3分钟时间,讲述了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的故事。
韩旭辉,生前是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法院一名法官,33年奋斗在司法服务群众第一线。2023年3月9日,他在外地办案途中,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终年59岁。
2024年12月19日,韩旭辉被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山西省委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
“我们手里边最小的案子,可能是老百姓家里边最大的事情”
公共场所视频记录下韩旭辉生前最后一段影像。当时,韩旭辉和同事们4天奔波700多公里,到4地监狱开庭审理5起案件,每一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山西省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郭振军说:“当时韩庭长还有4个月的时间就要退休,他想尽快地把这几起案件处理好,给当事人一个交代,在退休以前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样他才能安心踏实。”
康成恩老人的讨薪案是韩旭辉生前办理的最后一个案子。十多年前,他和老伴在一家工厂打工,但是由于老板犯罪入狱,企业随之倒闭,拖欠的7000元工资也没了着落。
“先坐旁听席再坐审判椅”
韩旭辉经常和同事们说,判决容易,但想要真正化解矛盾却需要下功夫,判案前要与当事人多沟通交流,多听听他们的诉求,就得“先坐旁听席再坐审判椅,把屁股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让老百姓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这些年,韩旭辉一旦发现有适合巡回审判的案件,就将庭审现场搬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力求达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普法目的。
韩旭辉生前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被提炼总结为“五先工作法”——先坐旁听席再坐审判椅、先敲农家门再敲小法槌、先断家务事再释法理情、先摸准良心再倾听民心、先上公正轨再开效率车。
韩旭辉离开了,他手中未完成的案子同事们已经办结。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五先工作法”指引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12月24日,新华社客户端以《“把自己锻造成太阳,让黑暗无处遁形”——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为题,对我市潞州区人民法院马厂法庭原法官韩旭辉一生坚持司法为民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把自己锻造成太阳,让黑暗无处遁形”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
“作为人民法官,就要把自己锻造成太阳,让黑暗无处遁形。”
那个太阳般发光的人,在春日里长眠了。2024年12月19日,在他离开600多天后,最高法、人社部、山西省委召开表彰大会,追授韩旭辉同志“全国模范法官”“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33年司法事业、27年法院生涯、17年人民法庭历程。一名基层法官,以他的光和热,长久温暖着太行山的沃土。
一身法袍 一生承诺
韩旭辉,生前系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法院一级法官。
2023年3月5日至8日,他最后的身影,奔波于晋城、临汾、永济等地,驱车700多公里,审理5起案件。
9日凌晨,连续办案多日,韩旭辉倒下了,手里紧紧攥着为当天开庭准备的案卷。
享年59岁,距离退休不到4个月。
与韩旭辉讨论案情至最后一刻的法官李晋安,哽咽地说:“他太想尽早给当事人一个交代。”
那一晚,载着遗体的救护车专程路过法院,让他再看一眼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眼挚爱的岗位。
“疼,真疼!这么一个能把石头都捂热的人,咋就没了呢!”王良芝老人倚着门框流泪,半晌回不过神。
十多年前,她和老伴在当地一家工厂打工,因老板入狱,迄今没拿到工钱。离世前,韩旭辉正是为此到永济监狱开庭。
“韩庭长告诉我们,金额不大,却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一定要回来!”马晨辉法官红着眼睛回忆。
解决欠薪问题不仅关乎群众生计,更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韩旭辉多次为劳动者解“薪愁”。
其中一起,是55名农民工讨薪案。从受理案件第二天,他就马不停蹄地奔波。判决生效后立即联系执行局,用被告商业用地租金支付欠薪。从立案到执结,仅用18天。
“他不抽我们的烟,不吃我们的饭,比我们还着急!”讨薪农民工张爱国不愿提起韩旭辉的离开,“就像是亲人不在了”。
“先上公正轨再开效率车”,韩旭辉把效率比作一辆车,公正司法就是目的地。不论快慢都不可以脱轨,必须行稳致远,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一身法袍,一生承诺,韩旭辉始终奋斗在服务人民的第一线。
“老百姓的事没小事”
长治,伟大太行精神的孕育地。
出生于红色热土,韩旭辉把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刻在骨子里。
马厂法庭,离主城区最远的基层法庭。2012年,他主动选择扎根这里。3个镇、44个行政村、13个社区,15余万常住人口,“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纠纷……
面对不愿意履行抚养义务的母亲,韩旭辉组织十几次庭前调解、电话家访,动之以情。8岁的孩子重新拥有了母爱。
80多岁的老爷子,因赡养问题要把儿子告上法庭。韩旭辉陪着唠家常,每次一聊两个小时。老人最终解开了心结。
“韩庭,您费了这么多心血,解决一件小事,值得吗?”书记员问。
“老百姓的事没小事。”韩旭辉回答。
辖区每一寸土地,他都走过。韩旭辉坚信,民事纠纷一定要先摸准实情,法槌敲出的声音才好听。
一起宅基地纠纷案件,双方在庭审中吵得不可开交,又没有证据。韩旭辉当即休庭:“走,去当事人家!”
到地儿后,他拿出皮尺、水平仪,量了起来。数据不会说谎,当事人认了理儿、服了气儿。
韩旭辉笑着对那两家人说:“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处!”一把尺子,打通了邻里“心墙”。
他把庭审现场搬到老百姓家门口,审理一案、治理一片。
“四子争母”案,韩旭辉在村里搭起“法庭”,十里八乡人人来旁听。庭审结束后,一家人摒弃前嫌,“看热闹”的村民深受教育。“我娘胆子小,如果不是韩庭长,她哪敢给自己作主!”一名当事人说。
“巡回审判,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言犹在耳。
如今,马厂法庭辖区内设置巡回审判点15个、联络员20余名。到群众中处理问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将心比心是最大的公道
一张张工作照上,韩旭辉总是笑着,“不能让百姓觉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他有办公室,却总在窗口“转悠”。排队的人多了,他就顶上去,绝不让来办事的群众干等着。
案件当事人们,念念不忘他的好。“我只找老韩!”“老韩一点儿架子没有,特别和气。”“案子到了韩庭长手里,我们心里踏实。”……
从1996年进入法院工作以来,韩旭辉办理案件3000余起,当事人都信服称赞。
“法官的良心就在法条之下和民心所向的交叉点上。将心比心,作出有人情味的判决才是老百姓心中最大的公道。”韩旭辉这么说,也这么做着。
最崇高的致敬是践行。
先坐旁听席再坐审判椅,先敲农家门再敲小法槌,先断家务事再释法理情,先摸准良心再倾听民心,先上公正轨再开效率车——韩旭辉创新探索的新时代马锡五式“五先”工作法,正在被传扬、实践。
他用一生兑现了对人民司法事业的初心,却没能兑现给家人的承诺。
“老韩这一辈子啊,最爱的是法庭。他说,退休后照顾我。老韩,他骗了我啊。但,我能理解。”无数次翻看相册,爱人郜菊萍再也触摸不到那张温热的脸。
回望父亲走过的路,曾经的委屈埋怨化作崇敬,女儿韩雁南读懂了他。“爸爸,我想成为和您一样的人。”
他没有离开。
旧年将尽,朝阳如若初生。
人们与光同行,在这珍贵人间。(任沁沁、罗沙、孙亮全)
12月24日的《光明日报》,以《用生命践行司法为民初心——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为题,对我市潞州区人民法院一级法官韩旭辉用生命践行司法为民初心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用生命践行司法为民初心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
卷宗、证件、药片和剃须刀,这是韩旭辉每次出差带的几样简单物品。和往常一样,他背着毛了边的军用样式的斜挎包,踏上外出办案的路途。
从山西长治到晋城,从晋城到临汾,再从临汾到永济,韩旭辉和同事奔波700余公里,去外地4个监狱开庭,审理5起案件。2023年3月8日晚,在出差的最后一站永济市,连日劳累的韩旭辉突发疾病,倒在宾馆床上。那一刻,他手里还紧紧攥着第二天开庭要用到的材料。次日凌晨,韩旭辉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韩旭辉生前系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法院一级法官。33年司法事业、17年基层人民法庭历程、3000多件案件……59岁的他在距离退休不到4个月时,倒在了办案一线。巍巍太行见证了韩旭辉的奋斗坚守,以及用生命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
办好群众的“关键小事”
听到韩旭辉猝然离世的消息,长治市马厂镇张庄村的王良芝撩起围裙,擦拭着迸出的泪水,哽咽不已。
年近七旬的王良芝,是韩旭辉生前办理的最后一批案件中的一位原告。十多年前,她和老伴儿在当地一家水泥厂打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因犯罪入狱,工人工资也没了着落。王良芝本以为7000元工资要不回来了,却听说有和他们情况一样的工人在马厂法庭法官的帮助下拿到了工资,她和老伴儿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法庭起诉。
韩旭辉离世前出差的其中一站,就是为了王良芝老人的案子。出差前,韩旭辉对同事们说:“我快退休了,把手头这几个案子办好,我的心里就踏实了。”
其实,王良芝已经是这起系列劳资纠纷案中第220个案件的原告。这一系列的案子并不复杂,难的是如何真正帮工人要回辛苦钱。10年间,这起系列案件陆陆续续开庭上百次。韩旭辉作为主审法官,四处奔波,反复核实、沟通和协调,操碎了心。
“老韩就是我们心中的一杆秤!”“没有他,我的赔偿款怎么可能那么快到账。”“老韩一点架子都没有,说话特别和气。”……这些话语,都是老百姓最朴素的心声。
从法庭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执行局副局长、立案庭庭长、人民法庭庭长,再到退出庭长岗位继续在办案一线工作,韩旭辉办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温度。
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马厂法庭是潞州区人民法院管辖范围最广的基层法院,辖区内企业多、村镇多、人口多。来到法庭的当事人大多是附近村子的村民,闹的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
多年来,韩旭辉在开庭前总要坐在旁听席或者书记员的位置,和当事人唠家常,了解双方矛盾起因,尽可能地缓和分歧和争执。实在调解不成以判决结案的,他也会在庭审结束后耐心劝解、释法说理,让胜诉方理直气壮,败诉方心服口服。
2016年,马厂镇张庄村的一对邻居因宅基地建房纠纷吵得不可开交,村委会几经调解未果,最终案卷摆在了韩旭辉桌上。韩旭辉带着皮尺、相机、图纸等工具,多次现场勘验双方宅基地,向双方当事人、村委会了解争议始末,还到附近其他村民家中寻访。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们两家也是几十年的老街坊了,互相体谅体谅。”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韩旭辉对这起纠纷作出判决,讲清了其中的是非曲直,解开了老邻居心中的疙瘩。
“先坐旁听席再坐审判椅,先敲农家门再敲小法槌,先断家务事再释法理情,先摸准良心再倾听民心,先上公正轨再开效率车。”这简短的5句话,形成一套“五先工作法”,是韩旭辉扎根基层人民法庭17年的缩影。在一次次法槌的起落间,案件公正裁判,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为司法事业燃尽光和热
2022年4月,韩旭辉主动向法院申请,提前从庭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以便年轻同志快速成长。在离任仪式上,他谈到自己始终坚守在司法一线的原因——
“是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是着法袍、敲法槌的神圣感;是判决中坚守公平公正的责任感;是定分止争的快乐感。”
潞州法院法官马晨辉是韩旭辉一手带出来的徒弟。马晨辉还记得工作疲倦之时师父的开导:“你要把自己锻造成为‘太阳’,照亮法庭,温暖他人,自能扫除所有阴霾。”
辞去庭长职务后,韩旭辉继续留在基层法庭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审理办结民事案件200余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奋战在办案第一线。
2023年3月9日22时,运载韩旭辉法官遗体的警车驶过他坚守了一辈子的法院,许多法院干警、同事、附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来送他。
大家还不知道,韩旭辉亲手制作了茶叶罐,准备退休时送给同事们;韩旭辉也不知道,妻子和女儿悄悄为他刻了书法印章作为退休礼物。
他曾经跟家人许诺:“等我退休了咱一家人去旅游,好好养我的花。”
但是,这些礼物和承诺都没有来得及实现。
在追悼会上,女儿韩雁南见到了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有父亲曾经为之排忧解困的群众,有与父亲一起奋斗多年的同事,有当地乡镇基层的工作人员。从他们的悲痛和追忆中,雁南对父亲忙于工作而疏忽家庭的不理解、委屈和埋怨逐渐随风而散了。她最想对父亲说上一句:“爸爸,我也要像您一样踏实努力、正直善良,我想成为和您一样的人。”(俞海萍 杨珏 李建斌 通讯员 吴坤纯)
12月24日的《法治日报》,以《法官手里再小的案子也是老百姓的大事——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为题,对我市潞州区法院法官韩旭辉践行司法为民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法官手里再小的案子也是老百姓的大事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
他一生办理案件3000余起,大多属于“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纠纷、“各式各样”的合同纠纷,没有特别的疑案难案、惊天大案,但口碑却非常好。
他一生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为便于年轻干部成长,他主动请辞法庭庭长职务,而后作为一名普通法官继续留在基层法庭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奋战在审判办案第一线。
他一生和家人约法三章:不见陌生人、不收他人礼、不提办案事,他所承办的案件,无一起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当事人无一信访。
他一生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手里再小的案子,对老百姓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大事。”
他就是韩旭辉,生前任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法院马厂人民法庭一级法官。
2023年3月9日凌晨,连续在外出差办案4天的韩旭辉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生命定格在59岁。这一天,离他正式退休仅剩不到4个月。
202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追授韩旭辉“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称号。2024年6月,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下发通知,号召全国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警、全国法院系统学习韩旭辉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2024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山西省委在太原联合召开追授韩旭辉同志称号表彰大会,追授韩旭辉同志“全国模范法官”“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最后一个案件
“啥?韩法官走了?”
话音未落,潞州区马厂镇张庄村村民王良芝撩起围裙,擦拭夺眶而出的泪水。
“开完庭,他还安慰我儿子说,‘父母年龄大了,带着他们转转,来一趟不容易。’多好的人啊,忒可惜了。”
年近七旬的王良芝,正是韩旭辉生前审理的最后一个案子的原告。
十多年前,王良芝和老伴在当地一家企业打工。然而,随着企业法定代表人因罪入狱,企业随之倒闭。原本认为他们7000多元的工资就此打了水漂,不料,去年王良芝听说和她情况一样的其他工人在马厂法庭的帮助下要到了工资。她便和老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法庭立案、起诉。
王良芝不知道的是,她是这起系列劳资纠纷案中第220个案件的原告。原来,王良芝所服务的企业,原是当地极具规模的一家私企。企业倒闭之后,涉及数百人的劳资纠纷。因法定代表人入狱服刑,大家纷纷起诉要求解决工资问题。
作为主审法官,为了帮工人们讨回工资,十年间,韩旭辉陆陆续续到监狱开庭上百次。
“有的是真存在劳资纠纷,也不排除浑水摸鱼的。而且,民营企业管理混乱,档案不健全,有的人甚至提供不了基本的劳务关系证明。”全程参与办案的潞州区法院法官马晨辉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为了帮老百姓要到血汗钱,他们只能创新思路,让大家提供包括工服、工牌、手套等在内的间接证据。
“涉及金额都不大,少的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但韩法官说,这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必须要回来。”说着,马晨辉眼中已浸满泪水。
不愿放开的双手
2016年,一名年仅8岁的孩子将母亲告上法庭,要求履行抚养义务。原来,孩子的父亲因罪服刑,无法抚养,孩子的母亲则因家庭矛盾、生存困境等原因,也不愿抚养,最终孩子只能由79岁高龄的爷爷监护。
但老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一老一小实在是过活不下去。无奈之下,一老一小将孩子的母亲告上法庭。
“韩爷爷,我妈妈也不要我了吗?是我做错什么了吗?”孩子母亲从调解室愤然离席后,孩子看着韩旭辉委屈地问道。
“不是的,你很乖,妈妈不是不要你了,妈妈只是和爸爸吵架了,跟你没有关系。” 韩旭辉摸着孩子的头安慰道。
在调解陷入僵局之际,韩旭辉多次找到孩子母亲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跟孩子母亲讲:“不管孩子父亲做错了什么,孩子总是无辜的,他还那么小,不能让他没有了爸爸,又没有了妈妈。”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韩旭辉不厌其烦地给孩子的母亲打电话、家访,开导孩子母亲,前前后后组织了十几次庭前调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韩旭辉的不懈努力下,孩子母亲最终放下个人恩怨,愿意履行应尽的抚养义务。
将孩子安顿好后,孩子的爷爷双手拉着韩旭辉的手一再感谢:“谢谢韩法官……”孩子的爷爷热泪盈眶,攥着韩旭辉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苦寻当事人
“韩庭长,咱们回去吧,这哪儿能找得见。”
“再找找,再找找,不着急。你们看,前面又有一家厂房,咱们过去问问。”
这是韩旭辉生前办理的一起经济纠纷赔偿案,案件中一名当事人所留的通讯方式都已失效。只是听说在内蒙古经营了一家铁矿,除此之外别无线索。
开庭在即,韩旭辉看着卷宗沉思了很久后,作出了决定:“去内蒙古找,一定要联系上当事人。”就这样,韩旭辉一行人驱车千里深入内蒙古草原,如大海捞针般搜寻当事人的线索。
“内蒙古这么大,只知道在这儿开了个矿,哪里能找得到。”时值盛夏,深入内蒙古的第3天,大家伙出发时的雄心壮志慢慢消磨,放弃的念头开始在团队里蔓延。
韩旭辉没有说话,但他坚定的眼神告诉了大家答案,头顶烈日,带着团队继续前往下一个地点走访调查……
“同志,你听说过附近哪儿有一家铁矿是一个姓张的长治人开的吗?”
不知道走访了多少地方,同样的话韩旭辉也不知道问过多少遍。在经过整整一周的努力后,最终他们在老百姓的帮助下找到了当事人,查清了事实,案件得以顺利解决。
“只要能查清案件事实、解决当事人的难题,哪怕过五关斩六将也是值得的。”韩旭辉对大家说。
“33年司法事业、27年法院生涯、17年人民法庭经历,韩旭辉始终坚守法治信仰,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烦心事。”潞州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建宏说,韩旭辉的先进事迹具有鲜明的特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为民解忧的小事;没有耀眼夺目的创举,只有扎根基层的潜绩;没有慷慨解囊的义举,只有专做分内事的本分。
“先坐旁听席再坐审判椅,先敲农家门再敲小法槌,先断家务事再释法理情,先摸准良心再倾听民心,先上公正轨再开效率车。”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泽民说,韩旭辉遵循着这样的“五先工作法”和价值观,用生命和热情守护着法律的公平正义,也守护着世道人心。(王泽宇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