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无声 执守有光

——记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中心志愿者

2025-10-28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汲士玲

 p23_b.jpg

文物保护中心的志愿者为游客讲解古建的结构

 

  国庆期间,在法兴寺、崇庆寺、潞安府城隍庙等景区,一抹黄色成为雨天里的暖流。这抹温暖的黄,属于一群特殊的“导游”——来自我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中心的志愿者们。他们在淅淅沥沥的雨中,为游客们讲述着千年古建的故事,声音在氤氲水汽中流淌,凝固的历史在当下鲜活,这抹黄色宛如一颗火种,传递着永恒的守护。

  秋雨淅沥,落在法兴寺古老的舍利塔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国庆期间,我市雨势未歇,但在寺内珍贵的宋代彩塑前,游客们却围拢得更紧。“看这垂落的衣纹,柔和流畅,像不像千年前的风,至今未停?”55岁的王庆川身着黄马甲,声音被雨声浸润得格外温和。他指着一尊圆觉塑像,裤脚早已湿透,眼中却闪烁着光:“工匠把信仰揉进泥土,凝固成今天我们与历史的重逢。”

  这是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中心志愿者们国庆假期工作的寻常一幕。这支成立于2018年的队伍,目前,已有150多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他们用累计超过1万小时的志愿服务,为全市近2000处散落的文物瑰宝,编织了一张温柔的守护之网。

  “点多、面广、人手紧,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中心负责人何艳军的语气平静而坚定。国庆期间,文保志愿者们确保每天至少有15人在岗,在法兴寺、崇庆寺、潞安府城隍庙等主要开放景点为游客进行讲解。“即使像这次遇到连阴雨,大家也都准时到岗,没有一人请假。”何艳军更是几乎“泡”在了崇庆寺。除了为游客讲解,他还多了一份“操心”:每天闭馆前,总要绕着殿宇走一圈,用手电筒仔细探查每一片瓦、每一根梁。“早发现,早报告,小问题就不会变成大遗憾。”何艳军说,“专业文保力量是主力军,我们就是‘前哨’和‘眼睛’。风雨无阻的1万小时,不是数字,是我们对古建筑的承诺。”在他看来,志愿者的每一次讲解,都是在人们心中种下敬畏的种子,这本身就是最生动的保护。

  在潞安府城隍庙,国庆期间总有一个清脆的声音吸引着游客,“看屋顶的鸱吻,古人说它能吞火,守护家宅。雨水顺着它的脊背滑落,像不像给古建戴上了一条流动的项链?”讲解者是12岁的初一学生马乐潇,他是年纪最小的文保志愿者之一。马乐潇善于把复杂的古建知识,变成同龄人爱听的“童话”。“那些交叠的斗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过去的窗。”他晃着手里的讲解小卡片,脸上是超越年龄的自信与热忱,“我愿意做一个分享者,一个翻译官,让沉默的古建‘开口说话’。”像马乐潇这样的青少年志愿者,正在为这支队伍注入更多活力。他们用新的语言和视角,拉近了千年历史与当代生活的距离。

  而在法兴寺的唐代燃灯塔下,志愿者董晓丹则引导游客静默仰望。“别说话,听。”她轻声说,“风拂过塔铃的声音,就是时光在流淌。每一次站在这里讲解,对我而言,都是一次与历史的重逢。”在她的讲述中,喧闹的游客渐渐安静下来,有人凝神细看,有人闭目感受,空气中弥漫着沉静的气息。这种由文物和讲解共同营造的“场域”,是任何书本或视频都无法替代的体验。

  雨停了,法兴寺的空气清冽如洗。游客散去,王庆川和同事们仔细检查完大殿的檐角,确认安好,才放心离去。城隍庙里,马乐潇小心翼翼地收好他的“宝贝”讲解卡,满足的微笑在夕阳下格外灿烂。

  从中年到少年,从巡查到讲解,这150多名“文明守望者”,用脚步丈量着历史的厚度,用讲述传递着文明的温度。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古建筑,更是这片土地共同的记忆与乡愁。这些志愿者的故事向我们印证着:当足够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历史,并愿意为之付出时,文化遗产便不再是冰冷的名词,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生命体。期待更多的“文明守望者”加入,让承载着智慧与美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们共同的托举下,永远闪耀,生生不息。(杨亚娟)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