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心放我手上

——21位“爱心妈妈”与190名困境儿童的温暖相遇

2025-10-15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汲士玲

 p33_b.jpg

爱心妈妈走进校园开展公益活动

 

  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是“三晋爱心妈妈”,以心理支持中“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姿态,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情,浸润着每一个困境儿童的心田;有这么一群人,她们守护着“两类儿童”,以专业精准的服务,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撑起一片晴空;有这么一群人,她们践行着“晋心护童”的使命,通过八大服务模块,在武乡、壶关等县区织就一张覆盖“生理-心理-社会”多维度的关爱网络。她们是长治市熙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21位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她们用爱心与所擅长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照亮了190名孩子的成长之路,让孩子们放心地向她们敞开心扉,把心交给她们。

“深井”微光—— 一个孩子的静默与新生

  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一天,秋雨绵绵中,熙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武乡县,再次走进小昊远(化名)的家。11岁的小昊远早早站在院门口张望着。“我想当医生,治好奶奶的病。”一句简单的话,让在场所有人禁不住红了眼眶。这句话,是3个月以来小昊远说出的第一句话。

  之前,这个男孩处于典型“选择性缄默症”的状态——在社交场景中持续沉默,像一只受惊后蜷缩的小鹿,拒绝与外界建立语言联结。父母双亡后,他与奶奶相依为命,把自己关进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小昊远的心,曾经静默如深井。”熙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黄熙回忆。

  转机出现在市妇联“爱心妈妈”项目的实施。项目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专业支撑”为原则,通过“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实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常态化、精准化与全覆盖。黄熙及其熙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此项工作,以“爱心妈妈”的身份,为这群特殊儿童带来了专业的关怀与守护。她和团队成员,提着沙盘、彩笔等教具,来到了小昊远身边。她们每周3次,如约而至。沙盘游戏中,小昊远用沙具搭建出“家”的场景,这是内心安全感逐步重建的信号;绘画创作里,温暖的色彩渐渐取代了最初的灰暗,成为情绪外化的重要载体。她们用温柔的话语、巧妙的引导,慢慢走进了小昊远的内心。

  当天的心理疏导结束时,小昊远轻轻拉住黄熙的衣角,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阿姨,谢谢你没有走。”那一刻,他仰起的小脸上,仿佛云开雾散,那口深井,也终于照进了雨后初晴的光。

  小昊远的改变,只是“爱心妈妈”们不断付出、不言放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切实解决困境儿童的心理需求与成长难题,我市积极探索“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在市民政局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与市妇联的指导下,熙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先后开展实施“爱心妈妈”“两类儿童心理关爱服务活动”“晋心护童·关爱成长”三大项目。项目以“物质支持(满足基本安全感)+心理辅导(修复心理创伤)+能力提升(构建自我效能感)”多元化服务体系为核心,通过日常关爱(建立稳定依恋关系)、危机介入(处理急性心理问题)、假期关爱(填补情感空白期)、亲情陪伴(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心理疏导(化解深层心理困扰)、精准帮扶(匹配个性化需求)、资源链接(拓展社会支持网络)、宣传引导(营造友好环境)八大服务模块,全方位、多维度促进困境儿童心理韧性发展与健康人格养成。

  这八大模块如同八根坚实的心理支持支柱,为孩子们的成长筑牢心理安全防线,而项目设计的各类成长活动,本质是将“外部关爱”转化为“内部成长动力”,让心理改变在每个孩子身上真实发生。

专业筑基—— 一套体系的构建与赋能

  “爱心妈妈”所带来的,不仅是陪伴,更是专业的心理疏导与能力重建。

  每年定期举办的夏令营,是熙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困境儿童搭建的探索自我、结交伙伴的交流平台。武乡县的小宇霖(化名)参加了去年的夏令营,他主动参加兴趣班,和小伙伴们相互沟通,乐享其中,第一次触摸到了“梦想”的形状。这个曾经羞怯的男孩,在结营仪式上自信表演后说:“原来,我也可以发光。”

  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的转变,正是夏令营“能力赋能”目标的核心体现。“让孩子们参加夏令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成功体验’帮他们建立认知。如帮他们确立‘自我价值的实现、未来的方向,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的观念。”熙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冀慧君说,“这些活动,可以在他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而该中心开展的“社会劳动实践”“心理安全员”等活动,则像是“心理调色板”,为孩子们单调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社交实践机会。累计超过300人次的参与,让孩子们在互动中逐步提升社交能力、学会情绪管理。

  患有轻度自闭症的小沐晨(化名),之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爱心妈妈”茹剑楠用耐心敲开了他的心门。起初,她只是默默提供画具。当小沐晨无意识地涂鸦出一片蓝黄交错的色块时,茹剑楠真诚地赞叹:“这片星空真美。”这句肯定,成为了转折点。此后,绘画成了小沐晨的语言,茹剑楠则是最用心的读者,从他的画作中解读喜怒哀乐。最终,小沐晨的《我的梦想家园》在市少儿画展中获奖。他也成功地从封闭的“非语言社交”,跨越到了用画笔实现情感共鸣的“多元社交”。

爱心延续—— 一份事业的生根与温暖

  爱是底色,专业是基石。为将关爱落到实处,让每一位监护人真正安心,项目构建了一套规范的服务体系:从严格的志愿者筛选与培训,到“一人一档”的个性化服务方案;从定期的家校沟通机制,到清晰的服务流程与安全保障。这套体系,是“爱心妈妈”们做出“放心”承诺的底气。而这一切,最终是为了让孩子安心成长,让家长放心托付。

  众多志愿者的加入,更将这份如春风化雨般的关怀,融入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日常。

  67岁的退休教师王敏便是经过系统培训后的一员。她主动加入“爱心妈妈”队伍:“我可能给不了他们父母般的爱,但可以给他们奶奶般的温暖。”她照顾的留守儿童小雅(化名)在作文中写道:“王奶奶的笑容,像极了妈妈。”这种跨越血缘的亲情正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时光向前,温暖与改变,绵延不绝。这190名困境儿童中超60%的儿童心理需求得到缓解,80%的参与者更愿意与人交流。数字背后,是一颗颗重新打开的童心,也是一个个家庭逐渐舒展的眉头。市妇联主席王霖深有感触:“每个孩子都是坠入凡间的星辰,我们的责任是擦去他们身上的尘埃,让他们重新发光。”

  “只要有一份需求在,我们便责无旁贷。”黄熙表示。面对农村地区心理咨询专业服务力量相对薄弱的共性难题,熙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始终在探索更有效的路径,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服务模式。“我们计划打造‘线上心理援助热线+线下移动服务站’双轮驱动体系,将专业的心理支持与服务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同时,系统开展基层儿童工作者‘心理干预技能认证培训’,在未来一年内培育不少于50名‘留得住、用得上、专业强’的本土化心理咨询专业力量。”让专业入心、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这份始于“爱心妈妈”的温暖事业,便真正扎下了深根,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把你的心放我手上,用爱将它融化,用心灌溉发芽,静待向阳绽放,灿烂如花。——这是黄熙和团队每一个人的愿望,也是孩子们的渴望。(景萍 马慧荣)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