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芜的土地上种植希望

2025-08-18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汲士玲

 p21_b.jpg

修剪果树

 

  73岁的史德民踩着晨露走进果园,褪了色的蓝上衣沾着泥土,解放鞋的鞋帮磨出了毛边。他用手抚摸着枝头饱满的果实,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意。

  谁能想到,他身后这片100亩的土地在15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山岭荒地,这个从市果树工作站退休的高级农艺师,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让荒芜的土地长出了希望,也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比盛夏的果实还要饱满。

  七月的塔岭山漫山叠翠,山上农业科技园的采摘园里,深紫色的西梅挂满枝头,泛着蜜色光晕的桃子压弯了枝条。

  “这西梅再有二十多天就能采摘了,得提前疏果,保证个头匀称。”史德民微笑着说。这位在果园里健步如飞的老人就是塔岭山农业科技园的经理史德民,此刻他正被丰收的气息包围。60户市民租种的菜园里,豆角垂成绿帘,黄瓜顶花带刺,西红柿红透半边,正等着主人采收。

  剪枝、疏果、浇水……他麻利地干活,根本不像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只是眼角那几道深刻的皱纹,在笑起来时堆叠起古铜色的褶皱,提醒着人们——这些年来他在这片土地上经受的风吹日晒、艰辛努力。

  拓荒——15年时间让土地焕新生

  15年前,塔岭山这片土地还是被遗忘的荒坡,乱石缝里窜着半人高的野草,风一吹就卷起漫天尘土。

  史德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手里攥着泛黄的地形图,裤脚卷到膝盖,皮鞋底沾满泥块——那时他刚从市果树工作站副站长的岗位上退休,揣着“让闲置土地活起来”的念头,一头扎进了这片荒地里。

  刚接下这片地时,他几乎以园为家。板房里的铁架床铺着褪色的床单,墙上钉着用红笔圈满标记的日历:“3月12日,樱桃嫁接”“5月8日,黄瓜定植”……推土机开不进的陡坡,他就带着人用锄头一点点刨;石头缝里的薄土养不活果树,他骑着三轮车跑遍周边村子,拉回一车车腐熟的羊粪改良土壤。有一年冬天,为了给新栽的樱桃树裹草绳防冻,他在结冰的田埂上摔了跤,膝盖磕在石头上又青又肿,第二天照样拄着棍子来到园里,他说:“人等得树等不得,小树一旦冻坏了春天就白忙了。”

  史德民退休前在市果树工作站工作40余年,跑遍了长治的山山水水,早就习惯了与土地打交道。但真正开始创业,遇到的挑战还是超出了想象。刚开始缺少技术人才,他一个人顶三个人用,早上教村民修剪果树,中午在田地里啃馒头,休息十几分钟又接着教大家嫁接,晚上还得在灯下规划园区。“那时候腿都肿了,用热水泡完第二天接着干。”他轻描淡写地说着,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可粗糙手掌上凸起的骨节,藏着那些日子的重量。

  如今再看这片土地,早已褪去荒芜的底色。农耕体验园里,市民们提着菜篮穿梭在田垄间,摘下的黄瓜带着晨露的清新;采摘园里,不同品种的果树错峰结果,从6月的樱桃到9月的李子,总能让游客品尝到最新鲜的水果;荒坡上的连翘,春天开出金黄花海,秋天结出的药材成了增收的宝贝;活动区里,露营的帐篷搭在树荫下,研学的孩子们围着果树听着讲解……这片曾被遗忘的土地,在史德民的手里,真正“活”了过来。

  设计——让每寸土地都生金

  荒地初现生机,如何让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发挥最大价值?史德民开始了精心的“土地设计”。

  在史德民看来,土地和人一样,得“因材施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这片100亩的土地“重新规划”,15亩做农耕体验园,分成60个地块租给市民;35亩采摘园引进12种果树,从6月的樱桃到9月的李子,错峰结果;30亩荒坡种连翘,春天赏花秋天收药材;20亩改造成活动区,供露营和研学使用。

  “当时有人说我瞎折腾,可土地不会骗人。”史德民带着工人扛树苗、挖沟渠,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结痂,结了又破。为了让城里来的租户种好地,他特意设计了“托管+自种”两种模式,免费提供农具、种子和技术指导。市民茹先生退休后租了一亩地,刚开始连西红柿苗都栽不活,史德民就蹲在地里手把手教:“栽的时候要把底下的老叶去掉,埋深点,根才能扎得稳。”如今茹先生的菜地里,西红柿、茄子沉甸甸地坠在秧子上,他说:“没有史老师,我这地里长不出这么好的蔬菜。” 

  采摘园的改造更见功夫。如今走进果园,果树长得低矮粗壮,伸手就能摘到果子。“这是特意修剪的‘开心形’,既通风透光,又方便采摘。”史德民指着一棵李子树说,树枝向四周舒展,像一把撑开的绿伞。十五年来,他改良的“秋红李”能挂果到9月底,比普通品种多挂一个月;引进的“早露蟠桃”甜度比普通品种高两成,咬开时汁水顺着指缝流淌。光是采摘收入,就从最初的每年不足10万元涨到了30万元。  

  随着园区逐渐成型,史德民又有了新想法:“光种果树蔬菜还不够,得让土地发挥更多价值。”他慢慢将园区从单一的种植经营,转变为集采摘、休闲、农耕体验、农家土灶、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于一体的生态园。每到周末,市民带着孩子来体验农耕,孩子们在菜地里认识蔬菜,在果园里亲手采摘,在农家土灶前学做家常菜,笑声洒满了整个园区。如今,生态园每年接待游客6000余人,从最初的亏损变成了年收入80万元,真正实现了“让土地生金”。

  深耕——把热爱种进土地里

  让土地生金的同时,史德民更想把技术变成乡亲们的“致富钥匙”。

  周边果农常来请教,他从不推辞,带着大家在果园里边走边讲,从移苗、嫁接、修剪到施肥、浇水、疏果、采收,每个环节都讲得明明白白。有的果农记不住,他就把要点写在烟盒背面,让果农揣着回去看。15年来,他累计讲课100余次,听课的果农超过5000人次,解决了30多项果树难题,培养的50多名技术人才已成为行业骨干。

  这份对土地的热忱,其实早在40年前就扎下了根。从1976年参加工作起,史德民就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市果树工作站工作的40余年里,他跑遍了长治的角角落落,哪里种的有果树,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退休后,他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塔岭山农业科技园,用他的话说:“一天不摸锄头,手就发痒。” 

  作为一名有着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史德民的退休生活比在岗时还忙。他订阅了《山西日报》《长治日报》,每天都要看新闻、写心得,这些年写的心得笔记总字数超过了10万字。他还订阅了《中国果树》《山西果树》等杂志,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先后总结出“长治苹果发展路在何方”“果树年周期少用药病虫害防治法”“果树不同品种简单化修剪技术”等成果,都应用在实践中。每次讲课,他都坚持上一个小时理论课、一个小时实践课,讲解通俗易懂,互动时有问有答,不厌其烦,深受广大果农好评,为长治果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除了侍弄果树、传授技术,史德民还有个坚持了49年的习惯——写春联。每年春节前,他都会自费买红纸,给乡亲们写春联。铺开红纸,备好笔墨,不用翻阅资料,提笔就能书写,一副14字的春联不到3分钟就能完成。他的办公室里摆着大大小小的春联作品,正楷、行书、隶书样样不俗,“写春联是和乡亲们‘心贴心’的方式,就像侍弄果树要接地气。”他笑着说,“这件事我是打心底里喜欢,所以不知不觉就写了49年。”

  从荒坡到生态园,从农技专家到创业者,史德民用40余年的时光证明:真正的热爱,能让土地长出希望,也能让人生结出饱满的果实。

  73岁的他如今每天依然穿梭在田地里,像一株深深扎根土地的老树,用坚守继续滋养着这片厚重的土地——就像他亲手种下的果树,枝繁叶茂间,结出的不仅是盛夏的果实,更是人生沉甸甸的收获。(赵彦红 桑甜甜)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