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为纸 绘就半生热爱

——记非遗石头画传承人赵兰芳

2025-07-29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牛海燕

 downLoad-20250728150908_view_b.jpg

赵兰芳在石头上创作。

 

  在壶关县,有一位与石头结缘半生的匠人。她以石为纸,以笔为媒,将太行山的灵气与岁月的沉淀融入指尖,让一块块普通石头在笔下绽放出生命光彩。她就是非遗石头画传承人——赵兰芳。
  1977年出生的赵兰芳,是土生土长的壶关人。与石头画的缘分,早在童年时期便已悄然结下。“小时候最爱在院子里捡石头,那些形态各异的小石头,在我眼里就是最好的玩具。”赵兰芳笑着回忆,那时没有专业画笔,她就攥着粉笔在石头上涂涂画画,花草虫鱼、飞鸟走兽,凭着一股热爱,画得有模有样。
  这份对“石上作画”的痴迷,与家庭的熏陶密不可分。赵兰芳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石头雕刻艺人,家里随处可见的石雕作品,成了她最早的艺术启蒙。“看爷爷用刻刀在石头上勾勒线条,听父亲讲每一块石头的‘脾气’,慢慢就觉得石头是有灵性的。”耳濡目染中,石头在她心中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承载情感与文化的载体。
  为了让这份热爱生根发芽,赵兰芳在求学路上不断精进。1993年,她考入长治市第一职业高中美工专业,系统学习美术基础;而后又进入壶关美术学校继续学习。“素描练的是造型,国画修的是意境,这些都为我后来的石头画创作打下了底子。”毕业后,她为了生计,经营一家广告店,然而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石头画,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不知不觉都倾注于这份难以割舍的爱好上。
  创作石头画,第一步是“选石”。为了找到称心如意的石头,赵兰芳成了太行山的“常客”。她常常利用空闲时间钻进太行山大峡谷,在河滩边、山坳里一遍遍搜寻。“每块石头的形状、纹理都独一无二,得顺着它的天然形态构思画面,这叫‘因材施艺’。”河边的鹅卵石圆润饱满,适合画花鸟;山里的奇石棱角分明,能勾勒山水——在她眼中,没有无用的石头,只有没被读懂的“璞玉”。
  时间久了,家人朋友都成了她的“寻石搭档”。“邻居看到特别的石头就会帮我留着,朋友爬山时也会帮我捎几块回来。”这些带着温度的石头,让创作多了份人情味儿。
  2013年,赵兰芳创办了壶关县兰芳文艺工作室,自此,她全身心投入到石头画的创作中,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广并销售自己的优秀作品。在她30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形态各异的石头画作品。最小的只有拇指大,画着精致的脸谱;最大的近半人高,绘着气势磅礴的太行山水。创作这些作品,最短的要三四天,复杂的人物画则需要一个月。“人物画最难,眉眼的神态、衣纹的褶皱,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为了刻画出满意的作品,她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对着一块石头琢磨到深夜,直到灵感与石头的肌理完美契合才肯停笔。
  工作室的角落,堆放着不少树根。“这些都是村民砍树剩下的,我捡回来做成作品底座,也算变废为宝。”赵兰芳说,石头画讲究“画与座”的和谐,根雕底座的天然纹路,能让石头画的意境更上一层楼。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巧用,正是她创作的初心。
  如今,赵兰芳的石头画早已走出壶关。她带着作品参加全国非遗项目展会,精美的工艺让观众驻足赞叹,不少作品当场被订购;线上店铺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市区及周边县区的爱好者更会专程上门选购。更令人骄傲的是,她的石头画还“走出了国门”,远销俄罗斯、德国等地,让太行山石的韵味在异国他乡绽放光彩。
  “石头画是太行山的宝贝,不能只藏在工作室里。”十余年来,赵兰芳始终记得传承的责任。她开设培训班,从选石、勾线到上色,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有村民、学生,还有退休老人,只要喜欢,我都教。”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石头画,其中,不少人已经能独立创作,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多年来,赵兰芳创作的石头画作品已达数千件,她的作品屡次获得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荣誉。今年4月,赵兰芳的作品《老虎》在第七届中国(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中艺杯”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中摘得金奖;5月,作品《麻雀》又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中荣获银奖……这一系列荣誉见证了她的艺术成就。
  谈及未来,赵兰芳眼中闪着光:“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咱太行山里的石头能画出这么美的画。”这位与石头相伴半生的匠人,正用手中的画笔,让非遗石头画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太行山的故事,顺着一块块石头,走向更远的地方。(文/图  马嫣婕)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