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唢呐守艺半生

——记第六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索忠秀

2025-05-06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牛海燕
 
p23_b.jpg
传授技艺
 
  唢呐,黄铜为嘴,乌木做杆,身形刚劲,它虽结构简洁,却凝聚着民间艺术的灵魂。一只布满老茧的大手稳稳握住,吹奏者鼓起双腮,气息如生命的律动般一起一伏,唢呐瞬间被唤醒,顷刻间,悠扬的声音在耳畔回荡。

  见到索忠秀时,他正坐在凳子上,拿起唢呐,轻轻擦拭,眼神中充满温情。

  今年56岁的索忠秀,与唢呐结缘已有40余年。父亲与祖父皆是民间吹打乐“八音会”的班头,儿时那激昂的鼓点、悠扬的唢呐声,像一颗种子,在他心底种下了热爱的根苗。每逢村里有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表演,台下的索忠秀便是最积极的观众,他总是眼睛瞪得圆圆的,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被那热闹非凡的氛围深深吸引,沉浸在八音会的奇妙世界里无法自拔。从最初单纯好奇,到后来主动追随长辈学习,索忠秀就这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传承上党八音会的道路。

  学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唢呐的吹奏技巧繁杂,气息的运用、指法的变化都需要反复练习。索忠秀不怕吃苦,天不亮就起床练基本功,嘴磨破了、手指按疼了,从不抱怨。他不断向老艺人请教,钻研每一个曲牌的韵味,逐步掌握唢呐艺术的精髓。

  随着时代变迁,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表演面临着诸多挑战。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让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年轻人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兴趣也越来越低。但索忠秀没有放弃,他决心让传统唢呐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为吸引更多观众,索忠秀大胆创新,在保留经典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四大名著元素、本地优秀戏曲文化以及一些民间小调等,成功让古老的八音会与当代审美接轨。这一创新效果显著,不少年轻人被深深吸引,对唢呐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除了创新表演形式,索忠秀还积极投身于唢呐艺术的传承工作。他和徒弟们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培训班,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唢呐的魅力。不仅如此,他还定期开展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进社区、进乡村,每年下乡演出不下150次。

  “一开始,孩子们对唢呐吹奏很陌生,觉得不如流行音乐好听。”索忠秀回忆道,“但当他们亲自拿起乐器,尝试演奏,就会被唢呐慢慢地吸引。”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各地,其中不乏优秀的年轻传承人,为传统唢呐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我有个小徒弟才8岁,每次演出她都跟着,看到这么小的孩子对唢呐满怀热爱,我打心底里感到自豪。”提起这个8岁的小姑娘,索忠秀眼中满是骄傲。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索忠秀来说,既是荣誉也是责任。

  “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还得传承好。”索忠秀目光坚定、语气铿锵有力。

  在索忠秀的努力下,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正以全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再是藏于深闺的古老技艺,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索忠秀用自己的热爱与坚守,奏响唢呐时代新乐章,让这朵绚丽的民间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采访中,索忠秀轻轻拿起那把陪伴他多年的唢呐,缓缓摩挲着,目光中满是眷恋与期许。他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计划每周用两天时间开设唢呐艺术课程,免费让更多的民间艺术爱好者学习唢呐吹奏技巧,感受传统民乐魅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这门古老的艺术就一定能够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牛佳锡)

本网站由长治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90048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区可证: 晋B2——20060016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 编号:14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