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春生在整理剪报。
阳光穿过玻璃窗,照亮案头泛黄的剪报本,也勾勒出这个太行山农民特有的轮廓——深灰布裤的裤管沾着工地泥沙,中山装领口磨得发亮。59岁的谷春生正伏在斑驳的木桌上奋笔疾书,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
谷春生出生于平顺县虹梯关乡臭水峧村,16岁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原因便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他曾任过代课教师、村干部,如今,靠在工地打零工维持生计。“家里吃顿肉要掂量,可买书订报就像庄稼汉买种子,手起钱落不带哆嗦。”谷春生搬出厚厚一沓报纸,剪报边缘密密麻麻的手写批注里,藏着他从土小工到书生的蜕变密码。
回忆起写作的日子,谷春生难掩激动:“当时写了稿子要到虹梯关公社邮电所投寄,来回要走30里山路。”摩挲着《今日平顺》的铅字首稿,他永远记得初次听见广播播出自己文稿时,沟壑纵横的山谷里回荡着字句的震颤。从这天起,只要在务农空闲时间,谷春生就会发挥自己善于写作的特长,立志笔耕身边事,代呼农家声。“虹梯关党参获丰收,找不到婆家农民愁”“潞城黄牛蹄乡遭遇暴雨袭击损失严重”等200多篇稿件,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臭水峧村红萝卜喜获大丰收,农民难销售”的来信,经市级媒体报道后,第二天就有蔬菜公司前往该村购买蔬菜,很快缓解了当地菜农的蔬菜销售难题。
“老谷的新闻眼长在泥土里。”曾与他合作的《山西农民报》编辑感叹。从1977年到1983年,谷春生笔下的文字如漳河水奔腾不息,每年在县级广播站发稿150篇左右,在长治广播电台和《长治日报》发稿140篇左右,加之省级电台、报刊和外省媒体平台,每年发稿量达300多篇,取得了县广播站连续五年发稿第一、长治广播电台连续三年发稿第一的好成绩。他还写了许多赞美家乡的稿件,“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谁说姑娘留不在山旮旯”“成松堂迁居记”等十几篇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市、县优秀论文奖。
当电子邮箱投稿渐成时尚,这个面对显示屏略显局促的老通讯员,也必须用布满裂口的手学着打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谷春生不仅学会了打字,还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农民文苑》。
打开《农民文苑》微信公众号,里面的内容透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从新年开场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路看过来,闹元宵、庆七一活动精彩纷呈;国际时事、邻里婚丧、银行变息、国债发行、学校招生、旅游景点等信息应有尽有;消息、散文、诗歌、访谈、视频、图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为记录者,他继续编写身边小事,为农民群众鼓与呼;而作为编辑,他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来稿,为200余位写作爱好者创建发稿平台。谷春生的《农民文苑》创办特点,是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专业的知识普及化、古老的东西年轻化,其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大量阅读爱好者。到目前为止,《农民文苑》已发布755期,发表文章2500余篇。
漫步在田间地头,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老谷,来帮我们写点东西吧,找你准没错。”这背后是5000余篇稿件砌筑的信任丰碑,那些朴素的方块字化作移山的愚公之锄,在岁月里凿刻出真实的沟壑。在谷春生破旧的书柜里,珍藏着一个发黄的档案盒,整齐码放着216封群众来信。从解决虹梯关党参滞销的感谢信,到平顺空巢老人朴实的赞扬,这些跨越40载的铅字回声,构成了比任何奖杯都珍贵的丰碑。
获得国家和省、市、县级各种表彰40余次,接受市、县新闻媒体多次专访,获“年度模范特约通讯员”荣誉称号,多篇征文获得国家和省优秀奖励……面对诸多荣誉,谷春生从不骄傲停滞。暮色浸染太行山脊,谷春生挎着印满采访手记的褪色帆布包,身影又一次穿行在田间村舍与工地钢架间,采集着永远鲜活的文字火种。这个把职业栏填写成“通讯员”的农民,用40年完成对“作家”称谓的敬意。在太行山百姓的记忆硬盘中,“谷春生”三个字早已化作永不消磁的温暖存在。(文/图 马慧荣 武玮)